專題
[摘要]看似電池企業和鋰礦企業都在吃肉,但是這肉卻有著肥瘦的差別。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得益于下游生態的發展,當電池企業剛剛解決溫飽,而下游新能源車企還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之時,鋰礦企業卻靠山吃山、靠湖吃湖大賺特賺,投資中下游真不如買個礦來得實在。
在傳統的汽車產業供應鏈中,主機廠曾長期占據著主導地位。然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情況卻截然不同。由于動力電池在新能源汽車總成本中占比超過40%,因此整個供應鏈的話語權更多地掌握在動力電池企業的手上,尤其是頭部動力電池供應商。今年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提出的“那我現在不是給寧德時代打工嗎”的疑問,引起眾多車企的共鳴。
對于新能源車企而言,如今不光是要排隊等芯片,還要排隊和電池廠求合作。為了打破這樣的僵局,車企也開始對動力電池展開布局。曾慶洪提到,廣汽埃安已經在籌建動力電池公司及動力電池量產生產線,實現自主可控的電池供應;相關媒體統計,截至目前吉利在電池領域的布局已超過百億元。此外包括蔚來、小鵬等也傳出自造電池的消息。
然而面對著車企的血淚控訴,電池企業也顯得非常的委屈。就在曾慶洪放出打工言論的第二天,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回應稱:我們公司今年雖然還沒虧本,但是基本上在稍有盈利的邊緣掙扎,非常痛苦。究竟有多痛苦呢?從寧德時代今年前三季度財報來看,報告期內營收2103.4億元,凈利潤175.9億元,綜合毛利率19.3%。痛得有些勉強!
其實痛苦不痛苦,那得看和誰比。和下游車企相比,寧德時代表現那是相當亮眼。而如果同上游原材料企業相比,寧王的表現則顯得稍稍遜色。研究數據表明,如今以鋰資源為核心的上游資源端企業業績最為惹眼,已成為整個產業鏈當之無愧的利潤中心。畢竟單從綜合毛利率來看,個別鋰資源企業的毛利率竟高達85%,令眾多電池企業望塵莫及。
鋰王吃肉寧王喝湯?
受益于國內外新能源行業的快速發展,動力電池以及儲能電池的市場持續增長,包括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鋰電池企業通過強化組織建設、優化運營安排、持續發揮技術創新、優化產能、產業鏈深度布局等競爭手段,實現業績的快速爬升。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25家鋰電池上市公司共實現營收3670.1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256.5億元。
在這其中,寧德時代的表現無疑是最亮眼的。根據寧德時代發布的2022年三季報。報告期內寧德時代營業收入973.7億元,同比大增232.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4.2億元,同比增長188.4%。這相當于在第三季度,寧德時代平均每天凈賺上億元。而從前三季度來看,寧德時代共計實現營收2103.4億元,歸母凈利潤共計為175.9億元。
因此可以說,寧德時代不僅占據著國內鋰電池行業的半壁江山,同時也是鋰電池行業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對于業績增長的原因,寧德時代表示:受益于不斷推出行業領先的產品解決方案,市場開拓力度加強;前期布局產能逐步釋放,產品產銷量明顯提升;原材料成本持續下降、電池整體價格有所提升,公司全球市場地位持續領先,盈利快速增長。
而裝機量排名第二的比亞迪,業績表現也同樣亮眼。根據比亞迪發布的三季度財報。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收1170.8億元,同比增長115.6%;實現凈利潤57.1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2.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350.3%。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實現營收2676.8億元,同比增長84.4%;凈利潤93.1億元,同比增長281.1%,將其他競爭對手遠遠甩在后面。
此外包括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孚能科技等二線鋰電池上市企業,均在前三季度創下營收及凈利潤的新高。業內分析認為,鋰電池行業的高景氣度來源于強勢依舊的下游需求。研究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國內動力電池實現國際裝機量為193.7GWh,同比增長110.5%。動力電池裝機量同比實現翻番,推動著鋰電池企業營收利潤的雙雙增長。
由此可見受益于終端需求的持續增長,國內鋰電池企業的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然而與上游鋰資源企業比較起來,鋰電池企業的此番提升則顯得溫和不少。作為國內產能規模靠前的兩大鋰業巨頭,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在本輪碳酸鋰漲價中,首先品嘗到了甜蜜。在兩家企業此前公布的前三季度財報中,均實現了百億級的利潤,毛利率之高更是令人咂舌。
根據贛鋒鋰業發布的2022年三季報顯示,本報告期中公司營收凈利潤雙雙增長。截至本報告期末,公司營業總收入276.1億元,同比上升291.4%,歸母凈利潤147.9億元,同比上升498.3%。如果從本報告期單季度數據看,本季度營業總收入131.6億元,同比上升340.5%,本季度歸母凈利潤75.4億元,同比上升614.1%,凈利潤率達54.3%。
而天齊鋰業的表現更加搶眼。財報顯示,天齊鋰業今年前三季度營收246.4億元,同比上升536.4%;歸母凈利潤159.8億元,同比上升2916.4%。其中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單季度營收103.5億元,同比上升580.2%;單季度歸母凈利潤56.54億元,同比大幅上升1173.3%;單季扣非凈利潤56.39億元,同比上升4092.3%,毛利率達85.5%。
天齊鋰業方面表示,業績大增主要受益于全球新能源車景氣度提升,鋰電池廠商加速產能擴張,下游正極材料訂單回暖等多個積極因素影響。贛鋒鋰業方面則表示,隨著市場需求持續增長,鋰鹽產品價格維持在較高水平,公司相關產品銷量和銷售均價同比增長。此外公司鋰電池板塊新建項目陸續投產、電池產能逐步釋放,也助推了公司業績大幅增長。
從營收來看,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兩家企業與寧德時代、比亞迪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從歸母凈利潤來看,兩家企業雖已經超過比亞迪,但與寧德時代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然而與寧德時代19.5%的毛利率比較起來,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的毛利率簡直離譜。換句話說兩家鋰業巨頭僅用了不超過15%的業務體量,就輕松實現電池巨頭100%的利潤規模。
看似電池企業和鋰礦企業都在吃肉,但是這肉卻有著肥瘦的差別。更形象的說,兩大鋰王在大口吃肉,寧王卻在委屈喝湯。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得益于下游生態的發展,整個產業鏈的人賺的都是辛苦錢,當電池企業剛剛解決溫飽,而下游新能源車企還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的時候,鋰礦企業靠山吃山、靠湖吃湖大賺特賺,投資新能源車還不如買個礦實在。
優質鋰礦堪比印鈔機
在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看來,我國鋰資源總體是夠的,可滿足全國3億臺汽車全面電動化的需求。國內最近發現了很多鋰礦,只是開采沒那么快,但市場增長很快,于是出現了短期的供應緊張。而業內普遍的觀點是,鋰資源供應增速或將在2023年正式超越市場需求的增速,需求缺口將得以彌補。疊加鋰電池回收帶來的補充,鋰價或將逐步回歸理性。
而在今年7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某會上表示:電池里面絕大部分材料都是可以循環利用的,目前我們鎳鈷錳回收率已經達到99.3%,鋰的回收率達到了90%以上。隨后天齊鋰業相關人士對此表示:90%的鋰回收率在理論上可以,實驗室應該能夠實現,但大規模商用不太現實。寧德時代相關負責人對此回應稱:歡迎到廣東邦普看先進量產技術。
即使鋰電池企業對鋰的未來供應表現得比較樂觀,但處在高位的鋰價卻難言理性。相關數據顯示,國內鋰價在經過多個交易日的連續下跌后,近期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已降至57.1萬元每噸,相較于61.7萬元的最高點已跌去4萬元。從2020年10月的4萬元每噸到眼下的57萬元每噸,國內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在2年內漲幅超過14倍,不得不說太離譜。
為何看起來不缺鋰的中國,鋰價卻居高不下呢?這與國內鋰資源的供應鏈不無關系。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鋰資源尚屬豐富但由于各種原因開發進度較慢。其中品位低、投資高等因素制約我國鹽湖開發,導致實際開采率低。從目前來看,我國還屬于嚴重依賴鋰資源進口的國家。研究機構表示,海外鋰在中國鋰礦來源占比將長期維持在70-80%之間。
而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通過前期的布局,早已將國際優質鋰礦的股權握在自己手里。例如全球儲量最大的、品質最好的鋰輝石礦西澳大利亞格林布什礦,其所有者泰利森公司被中國的鋰業巨頭天齊鋰業持股51%。2018年5月,天齊鋰業又斥資259億元人民幣收購智利鋰業巨頭SQM公司24%的股份,成為該公司第二大公司,鋰產能得到大幅提升。
贛鋒鋰業則是從2015年就開始海外布局。通過分批收購的方式,贛鋒鋰業獲得了澳大利亞RIM公司旗下Marion鋰礦項目50%的股權,并且計劃通過不斷擴建,在今年年底將鋰精礦年產能翻番,提升至90萬噸。在竭盡所能入手澳大利亞的鋰礦后,贛鋒鋰業又將目標投向南美洲和非洲,據悉贛鋒鋰業已獲得了西非內陸國家馬里鋰礦項目半數的股份。
隨后兩家鋰業巨頭憑借手中掌握的優質鋰礦資源帶來的低成本優勢,為自己構筑了堅實的護城河。相關數據顯示,天齊鋰業旗下格林布什鋰礦2021年成本為271美元每噸,大幅低于行業同期每噸精礦386美元的生產成本達30%。近五年來格林布什礦平均成本僅234美元每噸,為全球成本最低鋰礦,毛利率水平更高達60%以上,具有極大成本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前三季度天齊鋰業雖然在營收上略低于贛鋒鋰業,但是在毛利率方面卻領先贛鋒鋰業近30個百分點。業內人士分析,這與天齊鋰業收購SQM關系巨大,其作為全球為數不多的得以在阿塔卡馬鹽湖開采鋰礦的公司,而阿塔卡馬鹽湖是全世界鋰濃度最高、儲量最大、開采條件最成熟的鹽湖,其碳酸鋰提鋰成本還不到贛鋒鋰業的1/2。
在業界看來,鋰鹽、鋰礦企業吸金能力大幅增長,其根本原因在于新能源車產業發展帶來的鋰電熱潮。而無論是三元鋰電池、還是磷酸鐵鋰電池,都離不開碳酸鋰、六氟磷酸鋰等鋰鹽材料。對于掌握原材料的鋰資源商而言,手中的鋰礦、鋰鹽材料目前看來簡直是堪比印鈔機般的存在。長此以往,車企不及寧王,寧王不及鋰王的傳言極有可能成為現實。
鋰電池企業絕地反擊
對于不想只為鋰業巨頭做打工人的電池企業來說,掌握上游鋰礦資源顯得非常必要。近日國軒高科宣布,宜春國軒礦業成功取得江西省宜豐縣割石里礦區水南段瓷土(含鋰)礦采礦權,設計生產規模為300萬噸/年。而在今年5月,宜春國軒礦業已成功競得宜豐縣割石里礦區水南段瓷土(含鋰)礦的探礦權,粗略估算該礦伴生鋰金屬氧化物量10萬噸。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亞洲鋰都,布局宜春市的鋰電池企業并不僅僅只有國軒高科。今年8月中旬宜春市政府、宜春市經開區、宜豐縣政府、宜春市礦業公司與比亞迪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比亞迪擬在宜春市投資285億元建動力電池基地。9月21日宜春比亞迪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經營范圍包含礦山礦產資源開采、非金屬礦及制品銷售等。
2021年9月寧德時代曾公告,公司擬投資不超過135億元在江西省宜春市建設寧德時代新型鋰電池生產制造基地(宜春)項目。與此同時寧德時代也與宜春礦業成立了宜春時代新能源礦業有限公司旨在開礦。今年4月宜春時代新能源以8.65億元報價,成功競得宜豐縣圳口里枧下窩礦區(含鋰)探礦權,折合碳酸鋰660萬噸,預計生產規模20萬噸每年。
然而從礦石品位來看,宜春鋰云母氧化鋰品位相對較低,通常在0.2%至0.5%之間,與澳洲鋰輝石平均1.5%左右的品位有較大的差距。同時由于宜春鋰云母項目多為小型礦和伴生礦,礦區規模小,單個項目鋰資源儲量較小且勘探數據模糊,實際產出無法確定。而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宜春市依然引來電池企業重點布局,可見優質鋰礦標的十分稀缺。
也有不少電池企業將目光瞄向海外鋰礦標的。去年9月加拿大千禧鋰業發布消息稱,此前與贛鋒鋰業的協議已經終止,該公司已決定接受寧德時代的收購方案。資料顯示千禧鋰業并不是完美的標的物,其在短期內并沒有能力快速形成產能,本質上僅是只有資源、營收幾乎為零的資產包。顯然寧德時代攪局千禧鋰業,更多的只是為了中長期的戰略考量。
但即便如此,寧德時代依然沒有成功拿下千禧鋰業。今年5月,有消息稱比亞迪已在非洲覓得6座鋰礦礦山,目前均已達成收購意向。并且據比亞迪內部測算,在這6座鋰礦中氧化鋰品位2.5%的礦石含量達到了2500萬噸以上,折算成碳酸鋰可達100萬噸。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六座鋰礦礦山的產能足以覆蓋比亞迪未來10年對于碳酸鋰的市場需求。
然而儲量并不等于產量,立項并不等于產能。通常規劃中的產能落地的時間和產量都不確定按計劃實行。雖然從2022年底、2023年初規劃投產的項目較多,但在疫情、客觀自然條件等影響下,能夠如期達產的可能性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而且回顧歷史,全球鋰鹽開發項目普遍存在延期現象。即使項目投產之后,產量的釋放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同時產能建設進度滯后于原定時間表在鋰礦行業已成為常態。縱觀國內外礦山和鹽湖建設過程中,多數項目最終投產時間滯后于最初公布時間表。并且多數公司在公告中發布推遲投產信息時并未提及推遲投產原因。例如西藏珠峰計劃在去年11月開工的阿根廷安赫萊斯鹽湖提鋰項目,至今尚未能夠通過環評,且多次更換合作伙伴,進度遠不及預期。
而且從目前來看,全球鋰供應鏈格局正面臨重塑,各個國家、地區都在盡可能加大自己在產業鏈條中的權重。如加拿大要求國內三家公司剝離在加拿大本地鋰礦資產投資;南美的智利、阿根廷和玻利維亞三國試圖構建類似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鋰礦聯盟鋰佩克,這種對于鋰礦自主安全可控的要求,也同樣會給國內投資海外鋰礦的產能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贛鋒鋰業董事長李良彬提到,2024年-2025年鋰鹽產能建設將會有個高潮,接下來產能擴建速度應該會放緩。屆時鋰鹽的供需就會發生根本變化,價格才有可能逆轉。國軒高科董事李縝也表示,預計到2025年的時候,國內鋰的供應和需求將達到平衡,徹底終結中國鋰短缺的情況。而在這幾年真空期內,即使強大如寧王,礦老板的轎子,應該還得抬。
業內人士認為,接下來鋰電池企業想要緩解鋰短缺壓力,可以從幾方面入手:首先開拓新的鋰礦資源供應端,分散風險,實現國內國際鋰礦資源供應的互補和互動;二是整合國內資源,集中采購,增強議價能力和對外收購的主動權。三是推動電池技術研發升級,積極研發少鋰的新電池技術,或積極實現電池內容物如鈉電池或太陽能電池的更新換代等。
近日有傳聞稱,由于碳酸鋰價格突破60萬元每噸,下游電池工廠計劃減產。雖然對此包括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等多家鋰電池企業回應稱,目前生產情況正常。但或許是在該消息的影響下,居高不下的碳酸鋰終于迎來久違的首跌。而截至目前,碳酸鋰價格已從最高點61萬元每噸降至57萬元每噸,而這也讓壓力山大的鋰電池企業看到了希望。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