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摘要]電池材料企業成功上市后,可利用資本運作對產業鏈進行縱向和橫向擴張,不上市就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劣勢。而出于健康供應鏈的目的,國內主流電池企業已開始對上游原材料展開布局。如果材料企業不能形成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被淘汰也是遲早的事情。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銷量暴漲,凸顯出當前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高景氣度。相關研究機構的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售120.6萬輛,同比實現201%的大幅度增長。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新能源汽車首次在上半年內銷量突破百萬大關,創造了全新的歷史。根據工信部預期,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可望破200萬輛。
然而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的暴漲,相關產業鏈不匹配的問題也日益凸顯,這其中就包括芯片和動力電池的短缺問題。特別是動力電池,已成為新能源車企哄搶的對象。而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主流動力電池企業紛紛選擇擴產,在上游材料、中游設備領域形成了龐大的市場需求。于是乎,上游材料、中游設備企業爭相上市募資擴產。
2021年7月1日,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A股科創板市場,其目標是以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為契機,為鋰電池、汽車零部件等行業提供高端裝備和工廠自動化解決方案,將自身打造成全球領先的工廠整體智能化成套裝備解決方案提供商。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話,這也正是所有希望登陸科創板的企業共同的目標。
隨著利元亨的成功上市,其也成為2019年科創板開閘至今,第十家成功登陸科創板的鋰電設備企業。而據統計,截至目前沖刺科創板的鋰電設備企業也僅僅只有11家而已。這也意味著鋰電設備企業科創板IPO的成功率已經超過90%。然而風水輪流轉,隨著上游原材料的大熱,今年鋰電材料企業成功取代設備企業成為科創板IPO的常客。
材料板塊大熱 上市企業業績亮眼
電動汽車產銷量的暴漲也帶動著動力電池的高增長。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裝機量約為52.5GWh,同比大增200%,帶動著上游鋰電池材料需求大爆發。上半年頭部電池材料企業多處于滿產滿銷的狀態,同時因為供需不平衡,碳酸鋰、氫氧化鋰、六氟磷酸鋰、磷酸鐵鋰、電解液、銅箔、正極材料等價格均出現較大漲幅。
據相關券商統計,上半年鋰電池三元材料的價格較最低點上漲超過30%,磷酸鐵鋰材料漲幅已超過50%。然而和碳酸鋰、六氟磷酸鋰等原材料相比較,正極材料的這點漲幅還只能算是小兒科。數據顯示,目前電池級碳酸鋰主流報價9萬元/噸,較去年最低點時漲幅已接近90%;六氟磷酸鋰則從6.4萬元/噸漲到40萬元/噸,暴漲近6倍。
受益于產品價格和銷量雙增長,鋰電池上游材料企業今年上半年業績悉數大增。截至目前在A股上市的所有已發布上半年業績預告的鋰電池材料企業,今年上半年凈利潤均沒有出現虧損的情況。而此前長期處于虧損狀態的企業,均已實現扭虧為盈。而更多的材料企業則是業績暴增,拉動著公司股價不斷上漲,部分漲幅甚至實現翻番。
如贛鋒鋰業在7月14日發布的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中提到,修改前的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在8-12億元的區間,修正后大幅提升至13-16億元之間。贛鋒鋰業在公告中稱,業績預告修正的原因:首先是業績預告期間,公司產品售價超預期;其次是業績預告期間,公司持有Pilbara等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增長所致。
鋰電隔膜企業恩捷股份也在其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中提到,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0—10.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11.15%—239.15%。恩捷股份稱業績增長受益于公司濕法鋰電池隔離膜產能持續提升,競爭優勢不斷鞏固。且公司抓住機遇持續開拓海內外市場,上半年內濕法鋰電池隔離膜的產量和銷量持續穩定增長。
而去年同期處于虧損狀態的材料企業已實現扭虧為盈。在天齊鋰業的半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中,修改前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3-2.5億元,修正后直接扭虧為盈預計盈利7800萬元-1.16億元。天齊鋰業稱業績預告修正的原因:主要系報告期內,公司主要鋰化合物產品銷量和銷售均價實現大幅增長,導致盈利水平提升。
同樣7月14日,杉杉股份發布業績預增公告,預計上半年凈利潤7—7.5億元,同比大幅增長599%至649%;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6.65—7.15億元,實現扭虧為盈。對于業績的大幅增長,杉杉股份表示:首先新增偏光片業務并表帶來較大業績貢獻;其次公司的正極材料和負極材料銷售穩步放量,原材料價格波動上行,盈利能力提升。
然而相比業績的增長,相關材料企業市值飆升更讓大家羨慕。統計顯示,目前鋰電板塊市值超千億的上市公司達到11家,其中涵蓋鋰電池業務的上市公司3家,涉及鋰電上游材料的上市公司7家,鋰電設備概念上市公司1家,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這其中就包括恩捷股份、贛鋒鋰業、洛陽鉬業、華友鈷業、璞泰來、天齊鋰業、天賜材料。
有上市光環的加持,相關企業擴產步履也堪稱大手筆。作為寧德時代重要配套供應商,璞泰來聚焦負極、涂覆膜、鋰電設備、鋁塑膜四大業務板塊。7月7日,璞泰來在肇慶投資設立全資子公司建設隔膜及鋰電設備項目,項目總投資52億元。今年3月公司還宣布在四川成立3家子公司,投資140.8億元用于負極材料、隔膜等材料項目。
6月17日,天賜材料連發多則公告加快電解液及其原材料產能建設進程。其中就包括投資10.49億元建設年產15.2萬噸六氟磷酸鋰項目;投資5.13億元建設6.2萬噸電解質基礎材料項目;以不超2000萬元參與競拍購買國有土地使用權,用于寧德福鼎年產10萬噸鋰電池電解液項目;擬5億元與王光明合資投建設30萬噸磷酸鐵項目等。
除此之外,今年6月華友鈷業擬募資不超過76億元,其中46億元擬用于年產5萬噸高鎳型動力電池三元正極材料、10萬噸三元前驅體材料項目、10億元擬用于年產5萬噸高性能動力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前驅體項目;而在今年上半年,贛鋒鋰業已累計發起4次針對上游鋰礦資源的大規模收購,相關資金總額共計花費已高達44億元人民幣。
高景氣度行業背景下,相關上市企業亮眼的業績、夸張的市值、便利的融資渠道,難免引來眾多未上市的企業羨慕。不少企業公開表示,公司已經制定了詳細的上市計劃,而部分符合上市條件的企業已經早早地啟動了上市的流程。數據顯示,年初至今已有27家鋰電池產業鏈企業申請A股IPO,選擇的上市板塊主要以科創板和創業板為主。
業內人士認為,同行成功上市并通過資本運作對產業鏈進行縱向和橫向擴張,不上市就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處于劣勢,給尚未上市的鋰電企業帶來較大壓力;而從行業健康發展的角度來看,新能源汽車等行業爆發的市場需求已傳導至中上游鋰電池產業鏈,令相關企業確實存在產能不足的情況,迫切需要通過上市融資來擴大自己產能規模。
科創板開閘放水 材料企業上市加速
數據顯示,在今年27家擬A股IPO的鋰電池產業鏈企業中,申請科創板、創業板IPO的企業分別有9家、15家。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資深投行人士表示,科創板更看重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因此具有科技含量的企業會優先選擇在科創板或創業板上市。而更重要的是科創板等新興板塊實施注冊制,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企業上市門檻。
具體來看,滿足在科創板上市的標準是:預計市值不低于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于1億元。當前在下游新能源車、消費電子、小動力、和儲能帶動下,鋰電池產業鏈企業的業績呈現爆發式增長,很多企業已能滿足科創板或創業板上市要求。于是自今年年初開始,上游鋰電材料企業上市加速,已有多家企業成功過會。
6月29日晚間,證監會發布消息稱,近日按法定程序同意了長遠鋰科及廈鎢新能科創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公開資料顯示,長遠鋰科主業為三元正極材料。本次IPO長遠鋰科擬募資27.18億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大部分資金將用于車用鋰電池正極材料擴產。項目引進國內先進、性能穩定可靠的設備,建成年產4萬噸三元正極材料產線。
廈鎢新能前身為廈門鎢業下屬電池材料事業部,自2004年開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與生產。2016年12月新設公司獨立運行,成為廈門鎢業下屬專業從事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子公司。公司主營產品為鈷酸鋰、鎳鈷錳三元材料等。本次IPO廈鎢新能擬募資15億元,投向年產4萬噸電池材料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
隨后7月6日,證監會發布發文同意芳源環保科創板IPO注冊。芳源環保專注于高鎳三元前驅體生產,其收入源于三元前驅體和氫氧化鎳,主要客戶為日本松下,2018-2020年公司NCA三元前驅體出口量國內排名居首,NCA前驅體出貨量國內排名前三。芳源環保擬募資10.5億元,用于年產5萬噸三元前驅體和1萬噸電池級氫氧化鋰項目。
7月13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證監會按法定程序同意了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創板IPO注冊。2018年-2020年,壹石通鋰電池涂覆材料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58.38%、67.50%和71.84%,是公司收入和利潤主要來源。本次IPO壹石通擬募資約3.6億元,用于“動力電池涂覆隔膜用勃姆石生產項目”及儲備資金。
除上述企業外,今年內包括華盛鋰電、湖南裕能、尚太科技等在內的材料企業,已提交了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輔導備案的申請材料,截至目前部分IPO申請已獲通過。而在大家的IPO公告中,不難發現這些產業鏈企業上市募資的主要用途都是用于擴產。希望借助新能源汽車高景氣度,上市募資擴充產能,解行業燃眉之急更發展自己。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新能源車大熱,對電池原材料的市場需求暴漲,而且也帶動著原材料的價格不斷攀升。這樣的行業背景下,電池材料企業急需增加產能,配備生產線,而資金投入僅靠產品獲利是很不現實的,上市就成了比較好的選擇。同時為了配合新能源車行業的增長需求,科創板對于材料企業的上市比較寬容,上市也更加的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眾多鋰電池材料企業上市募資,大肆擴產的背后,主要原因是來自與下游的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中航鋰電等少數動力鋰電池巨頭的大舉擴張。而在材料企業公開的IPO材料中,對下游客戶表現出明顯依賴性。如尚太科技提到,2020年對寧德時代的銷售額占營收比重達58%;壹石通對寧德時代銷售收入曾高達53%。
因此多家鋰電池材料企業也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到,公司對大客戶的銷售占比較高,如果未來不能持續獲得大客戶的訂單且未能及時拓展新客戶,將對公司未來的經營業績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而上市后,鋰電池材料企業的上述情況將有所改觀,公司上市以后可通過擴大產業規模可以尋找新客戶,從而擺脫對大客戶的依賴,提升抗壓能力。
譬如去年去年9月在創業板成功IPO的翔豐華,在IPO時因公司存在高度依賴大客戶的問題飽受市場質疑。根據了解,2019年公司前五大客戶銷售的收入占比達100%,前兩大客戶就貢獻了約86%的營業收入。但在上市之后,公司積極開拓信譽良好的大客戶,已經成為三星SDI的合格供應商,而且還在積極接觸松下等國際知名鋰電池企業。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將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公共領域用車全面電動化,對動力電池產生龐大的市場需求。而出于健康供應鏈的目的,包括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鋰能等電池企業,已開始對上游原材料展開布局。如果材料企業不能形成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被淘汰是遲早的事情。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