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欣旺達正全力以赴,用實際行動彰顯自己的社會責任感。王威表示,“在這個非常時期,只要政企同心,相信我們就能一起共克時艱、共渡難關。欣旺達也將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管控好每一位員工,加快恢復生產”。
二十三載光陰,之于人類歷史長河,不過滄海一粟。然而對一家民營企業來說,能在這二十三年間始終保持著“敢于夢想,勇于擔當,積極進取”的心態卻著實不易,而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欣旺達”,股票代碼:300207)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成立于1997年的欣旺達,以做手機、傳呼機等通信類鋰電池起家。彼時任誰也沒有想到,這家由王明旺、王威兩兄弟創辦的民營企業,會成長為消費類鋰電池領域翹楚,同時涵蓋智能硬件、動力電池及動力總成、儲能系統及綜合能源、智能制造、實驗室檢測服務等六大產業群的工業巨擎。
回顧欣旺達的發展歷史,可以用跑步前進和不斷超越兩個詞語來進行總結。2003年欣旺達營收已超過億元;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創業板首家“鋰電池模組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2018年動力電池正式投產,截至2019年底裝機量已擠進前八;2019年營收超250億元,繼續保持著高速增長。
金麟豈是池中物,一遇風云便化龍。2019年,欣旺達被評為《財富》中國500強(410位)、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第361位)、廣東企業500強(93位)、廣東省民營企業100強(第35位),深圳市工業百強企業(第12位),并被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廣東省智能制造示范試點,成為深圳市新能源行業領軍企業。
所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對企業家來說,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是必備的,因為它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源。任正非在名為《華為的冬天》的文章里提到,“自己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所取得的成功均視而不見。”不難看到,作為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骨子里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是多么的強烈。
同樣在欣旺達董事長王威身上,也不乏這樣的危機感和憂患意識。“我很焦慮!”這句話也被他常常掛在嘴邊。在他看來,在創業的過程中,困難時時刻刻都有,企業家有焦慮情緒是正常的。但是不能始終沉浸在焦慮之中,需要排解這種憂慮,去更多的思考企業的出路。
欣旺達成立之初,主營業務為鋰離子電池的OEM及ODM,直接對接客戶端,按需生產,對于研發的重視程度是不夠的。公司成立十四年后,讓王威首次首次有了危機感。2011年,同樣耕耘消費類鋰電池的欣旺達和比亞迪相繼上市。但是兩者之間的巨大差距,讓王威開始反思欣旺達此前的發展戰略。
在王威看來,早期欣旺達以做ODM為主,對接企業端。客戶有了產品需求,公司再跟客戶共同開發新產品,對研發重視不夠,導致欣旺達難以為客戶提供更多服務,也就很難獲得客戶更深的信任和更多的訂單。而正是這次的意識轉變,讓欣旺達開始加大研發投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披荊斬棘。
到2018年,欣旺達當年研發投入已達10.5億元,占營收比例超過5%;從事研發人員5276人,占當時公司員工總數的25.52%。“企業如果不重視研發,那它很難有持續的成長動力。”王威認為,公司當前研發投入還遠遠不夠。隨著公司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欣旺達的研發占比會保持在5%左右。
研發投入所帶來的技術領先,令欣旺達在3C鋰電池行業內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不斷獲得國內外客戶認可。然而成長的道路也充滿坎坷,欣旺達也遭遇過3C鋰電池業務終端市場需求下滑;進軍動力電池領域后,又遭遇補貼退坡及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速放緩。這也讓王威明白,只有拓展產業鏈,打造更多的盈利點才能走得更遠。
受此影響,欣旺達的產業鏈得到了有效的拓展。公司開始橫向拓展至筆記本電池PACK/動力電池PACK等領域,縱向延伸至消費電芯及動力電池等領域。生產基地也擴大到寶安石龍仔工業園、光明區研發基地、惠州博羅產業園、印度諾伊達工業園及在建的南京新能源產業園等。
截至目前,欣旺達的主營業務已覆蓋六大產業:3C消費類電池、智能終端產品、動力電池、儲能系統、智能制造及自動化、實驗室檢測服務等,公司以鋰離子電池產業為核心,向產業上游延伸到電芯正負極材料、動力電芯制造等產業,向下游延伸到電動汽車、儲能電站、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業務等。
業務范圍擴大加上技術創新的不斷加持,欣旺達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強,這從其高速增長的營收可看出端倪。2018年欣旺達實現營業收入223.69億元,較2011年的10.31億元增長了18.73倍,7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53.11%;2019年欣旺達合并營收更超過250億元,同比增長24%,增長勢頭不減。
回顧過去的2019年,欣旺達也是亮點不斷。在智能手機鋰電池模組市場的占有率全球居首;在國內動力電池裝機量排行中排在前八位;在新能源領域技術建立自主核心技術優勢,包括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動力電池與儲能系統等,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認定為國家企業技術中心。
與此同時,欣旺達還建設了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檢測中心,填補了深圳市新能源產業鏈在該領域的空白,為新能源行業提供精準檢測分析服務;被認定為工信部綠色工廠、雙創中心,以及廣東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深圳市工業互聯網標桿;積極參與深圳市的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等。
值得關注的是,面對即將到來的5G風口,欣旺達同樣做好了充足的準備。欣旺達針對5G手機對鋰電池的全新要求,持續加大研發力度,加強品質管理,設計應用5G手機方案的鋰電池新品將用于多款品牌旗艦手機,采用雙 IC 等快充解決方案實現提升單位產品附加值,率先搶占5G手機市場。
近期,全國多個地區發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的疫情牽動著全國民眾的關注。作為一家勇于擔當的企業,欣旺達高度重視并實時關注全體公司員工的健康安全。自大年初三起,王威親自掛帥成立疫情防控指揮部,帶領應急值班的各部門第一負責人,積極主動按照政府相關部門的要求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確保了公司抗疫工作的有序開展。
王威通過理性思考,敏銳判斷,組織協調,帶領公司防疫小組行之有效地部署防疫防控工作。根據疫情不斷變化的新情況,復工復產,招聘員工成為了欣旺達關注的重點。為了保護員工安全及時返回深圳復工,公司籌劃了近20條線路,15日開始從廣西、貴州、湖南、粵西等地區,包車接近千名員工返深上班,實現了“點到點、家到家、心連心”的保障服務,緩解了欠缺員工的困難。
王威提到,為了解決“包車”難題,公司成立包車工作特別小組,由法務部、審計部、行政部等各部門組成。據王威介紹,內外協調溝通是最大困難,特別是涉及跨省接送,還有對接到當地縣市、鎮村等部門,包車工作小組幾乎每日都工作到凌晨。慶幸的是,欣旺達的此次“包車”行動得到了員工當地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除此之外,欣旺達還在深圳光明區政府和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幫助下,包機接送新員工安全復工。3月9日,欣旺達在貴州遵義播州區的新員工乘坐兩架包機陸續抵達深圳寶安國際機場。這也使得302名欣旺達的新員工在最短的時間內,高效、安全地順利到達欣旺達光明裕永興園區,為復工做準備。
為了做好公司內部的防疫工作,王威要求欣旺達以最高應急等級做好充分的保障措施,全力做好防疫情控措施,擔起防控主體責任。“抓住疫情防控工作的核心就是要精準管控到每一個人,用科學的方法抗“疫”,提高疫情防控標準,嚴格落實到每一個防控細節”。
基于此,欣旺達自主研發了人員信息管理系統,實現自動定位、精準管理、智能分類。新型冠狀病毒傳染力強,科技抗疫,遠程辦公作為重要的技術手段,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工作人員聚集,減少面對面溝通。王威帶領公司信息中心30人團隊,經過2個日夜,自主開發比“i深圳”更為嚴苛的疫情信息上報管理系統,提高疫情防控應急指揮調度效率。
系統由各部門領導親自負責督導填報,自1月19日起每天實時更新記錄員工和來訪人員及其家人的健康狀況和行程動態,自動定位員工所處位置。根據錄入信息自動識別每個員工的風險程度(共分4級,只有風險級別最低的第4類員工方可復工)。除滿足公司科學防疫需求,王威先生還決定無償提供給其它有需要的企業使用,目前已有18家企業使用公司開發的人員防疫系統,得到了央視等媒體的報道宣傳。
據王威介紹,公司經過政府部門防控工作檢查組的嚴格審核,已于2月11日有序復工。包括寶安工業園、光明工業園等5個園區現全面開工復產。公司正在加快安排生產計劃,處理積壓的訂單,目前公司的產能已恢復到正常的85%左右。
俠之大者,兼濟天下。作為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企業,欣旺達還積極為馳援疫情貢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1月30日,欣旺達通過深圳市紅十字會向湖北等疫情重災區捐贈1000萬元現金,專項用于一線抗擊和防治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工作,為一線醫護人員、公眾尤其是湖北等疫情重災區人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除此之外,欣旺達還自主投資建設自動化的民用口罩生產線。“我們專門設置了一條兒童口罩的生產線,免費提供給員工子女使用,讓員工能夠更安心的工作。”王威提到,除了滿足公司使用,公司將會把口罩提供給社會各界使用。此外,欣旺達的一家子公司正在組建額溫槍生產線,預計將于3月中旬投產。
病毒無情,人間有愛。為打贏這場疫情阻擊戰,欣旺達全力以赴,用實際行動彰顯社會責任感。王威表示,“在這個非常時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只要政企同心,相信我們就能一起共克時艱、共渡難關,我們也將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管控好每一位員工,加快恢復生產,為今年廣東省鋰電池產業的穩定增長做出應有的貢獻”。
來源及成稿時間:《動力電池》雜志2020年3月刊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