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新能源車補貼大幅退坡,日韓企業進場,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承受著巨大壓力,此時發力海外市場,也是繼續贏得發展契機的重要選擇。只不過,布局歐洲市場機遇挑戰并存,除了要面對本土企業的奮力反抗,還要與韓企搶奪市場。
就在不少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因為日韓巨頭即將無障礙進入中國市場而惶恐不安時,部分頭部動力電池企業已經開始布局海外市場。7月9日,長城控股全資子公司蜂巢能源對外公布未來即將量產的低成本無鈷電芯以及四元材料電芯。與此同時,還公布了將斥資20億歐元在歐洲建動力電池廠的計劃。
而就在6月25日,寧德時代發布公告稱,公司通過了《關于對歐洲生產研發基地項目增加投資的議案》,同意擴大對歐洲生產研發基地項目的投資規模,增加后項目投資總額將不超過18億歐元(約合141億元人民幣),投資資金將用于建設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及鋰電池研發測試中心的建設。
蜂巢能源總經理楊紅新公布歐洲工廠計劃
單從規模來看,蜂巢能源投資總額已經超過寧德時代,成為中資動力電池企業在歐洲的最大單筆投資。按照計劃,寧德時代在歐洲投資的新工廠計劃將于2021年投產,2022年達產后將形成14GWh的產能;蜂巢能源計劃將于2020年開始一期建設,2022年建成投產,規劃產能24GWh,并配套正極材料工廠和電池技術中心。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大幅退坡、動力電池“白名單”廢除。在政策導向日趨淡化后,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或將短期承壓,但長期來看動力電池仍具有較高增長空間,關鍵是要尋找到新的產品出海口。因此,在電動全球化的背景下,尚處于空白地帶的歐洲市場成為頭部動力電池企業的必爭之地。
動力電池企業布局歐洲市場
近日,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公布了2019年首季度歐洲各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情況。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首季度歐洲新注冊新能源車約12.69萬輛,相比去年增長了41.2%,市場份額相較于2018年的2.1%也增長到了3.1%。這也意味著,歐洲新能源汽車業正在平穩健康地向上發展,市場增長速度穩定。
只不過,在關系新能源汽車能否健康發展的動力電池領域,歐洲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基礎薄弱,暫不具備成熟的動力電池技術體系和完善的產業鏈,后發劣勢逐漸凸顯。同時由于各方企業利益訴求差異較大,競爭關系復雜不利于歐洲動力電池巨頭誕生,這也使得歐洲動力電池短期內難有較大突破。
因此有不少企業動力電池企業將目光投向歐洲市場,這其中就包括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截至目前,包括寧德時代、孚能科技、蜂巢能源三家電池企業明確發布了歐洲建廠計劃,其中孚能科技和寧德時代已敲定工廠地址。比亞迪雖然也宣稱考慮在歐洲建廠進行電池生產,但時至今日尚未透露出具體的計劃。
去年7月,寧德時代與德國圖林根州州政府簽署的投資協議,寧德時代將斥資約18億元在圖林根州埃爾福特市設立電池生產基地。時間僅過去1年,寧德時代就通過了《關于對歐洲生產研發基地項目增加投資的議案》,擴大對歐洲生產研發基地項目的投資規模,增加后項目投資總額將不超過18億歐元。
孚能科技正式啟動歐洲電池項目
同年9月,孚能科技也正式啟動歐洲生產中心項目,并在德國斯圖加特開設辦事處,配備業務開發、工程和企業人員。與此同時,孚能科技計劃在德國安哈爾特州沃爾芬鎮建立電動車電池廠,新電池廠投入逾6億歐元(約合46億人民幣)。工廠將于2022年完工,初始產能為6GWh/年,以后會逐年提升至10GWh。
相較之下,蜂巢能源不僅投資額更大,而且工廠定位更加清晰。據悉蜂巢能源總經理楊紅新介紹,歐洲電池工廠的電池制作將采用先進高速疊片工藝,具備快速換型能力,配置AI智能檢測及質量預測、分析等智能系統。除此之外,該AI工廠的核心功能還包括設備健康管理、工藝設計改善、質量智能檢測、內部物流優化等功能。
手握籌碼不同但是目的相似
業內人士分析,當前新能源車補貼大幅退坡,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承受著巨大壓力,此時發力海外市場,也是繼續贏得發展契機的重要選擇。“2019年上半年,寧德時代的市場份額超過了40%,前十名企業占據90%以上市場份額。這說明國內競爭已趨于飽和,再加上日韓企業卷土重來,國內市場提升空間有限”。
國內市場提升空間有限,是電池企業布局歐洲市場的重要原因。“而對寧德時代來說,其國內市場份額已非常高,繼續提升難度也非常大,開拓歐洲市場有利于其提升產能,擴大市場優勢。”同時,歐洲新能源汽車勢頭非常迅猛,挪威、丹麥等北歐國家新能源車保有量比例甚至高于中國,市場機遇非常大。
除此之外,歐洲建廠可以更好地服務客戶,降低電池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表示:“歐洲的投資我們選擇落戶德國,是希望將全球最領先的動力電池技術帶到德國。在歐洲形成本土化動力電池供應能力,我們可以更貼近歐洲客戶,提供更為及時有效的產品解決方案,更好更快地響應客戶需求。”
根據德媒報導的數據,目前為止德國車企所需電池的90%來自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歐洲不乏從CATL購買電池的汽車制造商,其中就包括捷豹、大眾集團、寶馬和戴姆勒等領先品牌。這其中,寶馬、大眾等已與CATL簽署電池采購合同,形成了成穩定的合作關系,也難怪寧德時代會遠赴歐洲建廠。
對孚能科技來說,其手中也握著歐洲車企巨額動力電池訂單。去年年底,孚能科技召開戰略發布會,透露當年3月孚能科技通過戴姆勒VDA6.3過程質量審核,成功進入戴姆勒供應商體系,且與戴姆勒簽訂從2021~2027年供貨協議,供貨規模7年合計140GWh,如果以50度電每輛車計算,可配套280萬輛純電動汽車。
資料顯示,以戴姆勒2017年全年銷量約330萬輛(其中奔馳230萬輛),以及奔馳規劃在2025年純電動車型占比15%~25%估算,2021~2027年7年內預計戴姆勒將生產約500萬輛電動汽車,孚能科技將占比1/2以上,很可能成為戴姆勒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業界稱寶馬成就了寧德時代,戴姆勒將成就孚能科技。
蜂巢能源在歐美市場有著成熟的銷售渠道,2018年在歐美市場有著不俗的銷售表現。而且據路透社報道,蜂巢能源目前正在和德國、法國整車制造商進行談判。蜂巢能源雖未透露歐洲整車制造商的名字,但市場普遍認為,這兩家潛在的整車商是德國寶馬和法國標致雪鐵龍集團。不過在此之前,蜂巢能源歐洲工廠的最大客戶預計仍是長城汽車。
歐盟群策群力機遇挑戰并存
面對中國動力電池企業的強勢入駐,歐洲自然不希望將動力電池主導權主動交出。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曾表示。“我們應該在各自的戰略能力框架內,與其他歐洲國家合作開發生產自己的電池。”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也呼吁歐洲汽車行業,共同發展自己的動力電池產業,以扭轉被動局面。
基于此,歐盟成立了由歐洲汽車廠商和電池企業組成的歐洲電池產業聯盟,希望未來能在歐洲建設10~20座大型電池工廠,大眾、寶馬、戴姆勒、雷諾、西門子、巴斯夫等知名廠商紛紛表示加入。歐盟計劃對動力電池研究提供政府援助,并將向愿意建設大型電池工廠的企業提供數十億歐元的聯合資助。。
有媒體稱,過去幾個月,以歐盟執委會能源事務副主席馬洛斯·塞夫柯維奇為首的政府官員加入了制造商、開發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行列,將通過系列措施把超過1000億歐元的資金投入到為電動汽車提供動力的鋰離子電池組供應鏈中,包括電池、材料等。目前為止,歐盟的電池生產計劃已經開始發揮作用。
最新消息是,今年5月歐洲投資銀行批準了一筆3.5億歐元的貸款,用以支持電池生產商Northvolt在瑞典建造電池超級工廠;包括標致、西門子在內至少260家企業結盟,在歐洲建設生產儲能電池;歐洲投資銀行與歐洲復興開發銀行合作開發“原材料投資設施”,以求建立生產電池所需的材料的供應鏈等。
BNEF儲能技術分析師詹姆斯·弗里斯表示,“歐盟的目標是,到2025年歐洲可能控制全球電池制造能力的11%,而截至目前該數字僅為4%。此舉除了將削減在該行業占主導地位的中國市場份額,還可以與美國站在同等水平上來競爭。”歐洲委員會估計,到那時,歐洲電池市場每年價值可能達到2500億歐元。
具體到企業方面,今年6月德國大眾集團宣布,將向Northvolt電池廠注資9億歐元用來購買該公司20%的股權。且雙方計劃在今年內成立各自持股50%的合資公司,在歐洲建立首個16GWh電池生產線,預計將于2024年投產;瑞士Blackstone今年初計劃投資2億歐元在歐洲建大型動力電池工廠等。
大眾集團欲自己生產動力電池
除了要應對歐洲本土企業的奮起反抗,國內動力電池企業還要直面韓系電池的競爭。韓國三大電池供應商早已經將自己的電池工廠建到了歐洲家門口。LG化學的歐洲電池工廠選址是在波蘭,為大眾提供電池;三星SDI電池工廠選址匈牙利;SK創新也宣布在歐洲建廠,為其合作伙伴戴姆勒提供動力電池。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歐盟已經批準國家對動力電池的補貼政策,也正在加速推進本土電池生產的相關計劃,但歐洲電池工廠是否能趕上韓國SKI、LG、三星集團或者中國的寧德時代等大型電池制造商還值得懷疑。而目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最需要做的,就是努力降低電池生產成本,才能與韓企在歐洲市場一較高下。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