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拿到訂單,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都必須走協同作戰的路線,與動力電池企業以及車企形成穩定的合作關系。否則就只能像‘庶出的孩子’一樣,不會受到重視,電池企業和車企的很多訂單,不會流入到他們手里。
在整個動力電池產業鏈中,PACK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現如今,PACK領域的格局正發生著明顯的變化:動力電池的PACK絕大部分的市場已被電池廠和車企占據,留給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的生存空間已經極其有限。
從具體數據來看,國內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接單并不理想。
以9月份為例,PACK裝機總量總計22.13萬臺,其中由車企提供配套的有10.85萬臺,占比49%;電池廠提供配套的有10.32萬臺,占比46.6%;第三方獨立PACK廠提供配套的只有0.96萬臺,占比4.4%。
第三方獨立PACK企業市占已不足5%
從PACK廠商數量來看,9月份提供動力電池PACK配套的企業共有108家,其中電池企業有50家,車企相關企業和第三方PACK廠各有29家,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29家,無論是裝機量、還是PACK企業數量所占比例,均創下有史以來最低。
事實上,獨立第三方PACK廠“失勢”從去年就已經明顯。統計發現,去年國內動力電池PACK裝機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有5家屬于動力電池企業,4家整車廠自建企業,只有普萊德屬于第三方PACK企業。其中,排名前五的企業有:比亞迪、寧德時代、普萊德、國軒高科和上海捷新動力。
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夾縫中生存”
就在不久前,國內動力電池PACK市場中電芯企業、整車企業和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隨著動力電池廠與車企都開始自建PACK廠或者入股PACK廠之后,“內部消化”已成為一種趨勢,導致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的訂單流失慘重。
動力電池廠出于降成本以及更好的服務自己的客戶,紛紛投資自建PACK廠,比如寧德時代、孚能科技、比克動力、國軒高科、天津力神等具有代表性的電池企業,均有自建的PACK廠。
與此同時,車企也通過投資或者控股等方式加入到PACK市場的搶奪戰之中,典型案例有比亞迪——比亞迪、上汽集團——捷新動力、江鈴汽車——江鈴新能源、眾泰汽車——杰能動力等。
截至目前,仍有不少動力電池企業積極布局自己的PACK業務。從近期發布的投資消息來看,僅在九月下旬就有好幾家電池廠投資自建PACK廠。
9月17日,鵬輝鋰離子動力電池及PACK系統項目開工奠基。該項目位于金壇金城科技產業園內,由廣州鵬輝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總投資58億元,計劃啟動10Gwh鋰離子動力電池和5Gwh鋰離子動力電池PACK項目。
鵬輝能源動力電池及系統項目開工
9月27日,協鑫電動生態科技產業園項目在江蘇鎮江舉行簽約和奠基儀式。該項目計劃總投資60億元,將以綠色能源及先進制造為引領,規劃建設新能源汽車總裝基地、動力電池PACK生產基地、汽車配套及零部件基地。
9月28日,無錫市錫山區政府與北京國能電池科技有限公司簽約,國能電池將在錫山投資30億元建設新能源產業園,內容為建設3Gwh PACK及5Gwh電芯智能化生產項目。
對于動力電池企業紛紛涉足PACK領域的行為,某電池企業高管這樣評價:“電池廠自建PACK主要是從兩方面考慮的,一方面是降低成本的角度;另外一方面是配合下游客戶做更深入的服務,加強客戶粘性?!?/span>
誠然,對于電池企業而言,自建PACK廠是增加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但對于PACK企業而言卻是“有苦難言”。根據多家獨立第三方PACK廠商領導反應,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有的被“坑”的很慘,或是陷入資金回款難之中,或是被意向合作客戶拋棄,甚至出現不少企業已到了瀕臨倒閉的邊緣。
不僅如此,獨立第三方PACK廠的內部競爭也無比激烈,絕大多數的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均面臨著生存難的問題。
針對目前市場現狀,一邊是動力電池企業自建PACK廠占據了市場大頭;一邊是車企自建PACK廠分割市場蛋糕,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在夾縫中生存。曼弗萊德智能制造(江蘇)有限公司銷售總監馬志樂闡述出這中間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今年初補貼政策下調之后,行業內出現了連鎖效應,今年整個動力電池市場都在放緩市場布局,甚至好幾家大電池廠面臨倒閉,直接導致PACK市場增長不如預期,而PACK組裝需求量大的電池廠紛紛籌建或自建PACK廠,多數獨立第三方PACK廠沒有新的訂單,這對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來說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很多獨立PACK企業已不能滿足要求
其二,客戶對PACK的安全性、一致性、輕量化、高溫散熱性等性能要求提升,PACK廠研發成本增加。同時,成本下降要求急迫,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需要承擔客戶傳導而來的成本壓力,不少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正在加速融資,沒有掛牌上市的企業也在積極“求嫁”。
其三,電池廠和車企在資金上面更雄厚,為了能夠滿足PACK廠的人才需求,花高薪撬墻角,不少第三方PACK廠的優秀人才被他們挖走,導致第三方PACK用人荒和人工成本提升。
可以說,絕大多數的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已經被邊緣化,目前被業界比較看好的僅有普萊德和欣旺達。
PACK企業自救困難 “求嫁”成趨勢
“在當前情況下,獨立第三方PACK廠要想立足于市場,除了技術研發過硬,還需要尋找一個好的靠山,‘求嫁’于車企和動力電池企業。”馬志樂坦言,獨立PACK企業現在危機重重,必須尋找下一步的出路,否則就會被淘汰出局。
東方精工47億元收購普萊德
其實,“求嫁”的做法在動力電池行業屢見不鮮,早在2016年普萊德就以47億元的價格被東方精工收購,此后借助東方精工強大的資本力量,普萊德逐漸成為第三方獨立PACK企業中的佼佼者。
馬志樂繼續補充道,早期獨立PACK企業是不愁訂單的,只是市場發展到現在,很多車廠和電池廠紛紛涉足PACK,這直接導致整個PACK市場格局發生變化。
不過,在當前的國內市場,一部分獨立的PACK企業仍然選擇與動力電池廠建立合作關系,但是由于其產線需求主要源于電池廠,與終端市場缺乏直接聯系,所打造出來的定制產線、產品,承擔著滯后于市場需求的風險,甚至出現頻繁更換,很多訂單做到一半出現產線調整或者作廢的情況,這耗費了不少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的“生命力”。
而另外一部分獨立PACK企業則是緊抓電動汽車企業的需求,這部分獨立PACK企業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滿足市場需求,實現盈利,但是從長久來看,其在行業內的地位有望被持續的削弱。
數據顯示,超過90%的PACK市場已經由電芯廠和整車廠瓜分,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的市場占比不足10%。但在這10%的市場份額中,能夠安然度過2018年的獨立第三方PACK企業顯然不多,并且只有個別像普萊德和欣旺達這類企業,能夠享受這份紅利。
獨立PACK企業協同發展才有未來
眾所周知,普萊德雖然是獨立的第三方PACK廠,但是其與車企和電池企業均有著密切的聯系。今年3月,普萊德還與北汽新能源簽訂了《2018上半年采購協議》,北汽新能源在2018年1~6月向普萊德下發合計約3.8萬臺動力電池的采購訂單,總金額合計約為人民幣18.69億元。
當然,除了普萊德這個現成的標桿,從數碼3C延伸至新能源汽車動力市場,欣旺達表現也很搶眼。截止目前,已經與吉利、小鵬、東風等車企簽訂合作協議。值得關注的是,欣旺達目前已經有小批量三元動力電芯量產,這或將為自己和第三方PACK企業開辟一條新的路徑。
“除非效仿普萊德和欣旺達的路子,否則那些沒有車企和電池企業的入股的獨立PACK企業就像是‘庶出的孩子’一樣,不會受到重視,電池企業和車企的很多訂單不會流入到他們手里。”馬志樂如此形容到,為了拿到訂單,獨立PACK企業都必須走協同作戰的路線。
注:馬志樂 模組pack自動化產線的先鋒人物,參與了國內多條硬殼、軟包、圓柱的全自動產線,對于工藝要求把握度高,產線集成度高柔性佳,深受市場好評。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