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摘要]得益于儲能裝機量的快速增長,八成儲能企業今年首季度實現營收和凈利潤雙增長。不過儲能企業產品量增價減的特征也越發明顯。不得不承認,行業雖然在高速發展,但激烈的市場競爭不足以讓大家美美與共,業績兩極分化難免,競爭歸根結底還是寡頭之間的博弈。
當前在動力電池領域內,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全球市場,寧德時代、比亞迪均占據著絕對頭部的位置,雖然中創新航、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企業奮起直追,但從市占率看,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事實上,自去年以來,動力電池市場的頭部企業與二、三線電池企業的差距變得愈發巨大,以寧德時代、比亞迪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地位穩固,多數企業面臨洗牌困局。
前不久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坦言,梳理2023年的行業數據,有個清楚的邏輯,動力電池領域里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兩強的格局表現得更加顯著。除了市場份額占據優勢外,更重要的是兩家企業都賺錢了,其后的兄弟們各有各的優勢,目前也各有各的難處。當前動力電池這個行業的特征是你想卷都沒資格,因為前面有兩個老大,誰卷得過比亞迪和寧德時代。
他同時還提到,電池行業特別是動力電池行業不是小買賣,都是重資產的投入,動輒上百億甚至是幾百億的投資,如果戰略誤判踩錯了技術方向,到時候再掉頭調整難度很大。億緯鋰能堅持多種技術路線并舉,從而避免戰略誤判。億緯鋰能將專注于全場景鋰電池方案,加速萬物互聯,為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合作研發、技術授權和服務支持,共建可持續的未來。
誠如劉金成所說,對于多數二三線玩家來說,汽車動力電池只是其業務的小部分,不想卷也卷不動,因此更多企業將目光投向儲能領域,并取得不錯的成效。以億緯鋰能為例,相關數據顯示,當前億緯鋰能儲能電池業務營收已反超動力電池。今年首季度,億緯鋰能儲能電池出貨量為7GWh,同比增長113.1%;動力電池方面,出貨量為6.45GWh,同比增長僅6%。
新型儲能寡頭效應顯現
在2023年,國內新型儲能行業經歷了市場大增、價格大跌的歷程。去年新型儲能裝機的年增幅創下了規模化發展以來的新高,提前兩年完成了國家十四五規劃中設定的3000萬千瓦新型儲能裝機目標。根據行業數據推算,2024年我國新增裝機將超過35GW,有望連續第三年單年新增裝機超過累計裝機規模。從近期相關企業的首季報上,可以印證這個趨勢。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儲能相關概念股共有232家企業,今年首季度86.6%的企業實現盈利,其中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超100%的企業占比超過35%。其中寧德時代以105億元凈利潤繼續保持其行業龍頭地位,比亞迪、陽光電源、洛陽鉬業、正泰電器、億緯鋰能、匯川技術、中天科技、藏格礦業、華友鈷業等九家企業分別位列第二至第九位,差距明顯。
單從鋰電池企業營收情況來看,寧德時代雖然營收略微下滑,但凈利潤依舊保持增長。其在首季度實現營收797.7億元,同比下降10.4%;歸母凈利潤105.1億元,同比增長7%,扣非后的凈利潤為92.4億元,同比增加18.5%。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寧德時代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單季度百億級凈利潤,同時其首季度毛利率為26.4%,創下過去十個季度的新高。
寧德時代作為全球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出貨量雙料冠軍,此前便確定了電化學儲能+可再生能源發電、動力電池和新能源車、電動化+智能化的三大戰略發展方向。近兩年來公司的儲能電池規模和收入不斷增長,同時還向儲能系統集成環節延伸。2023年公司儲能系統營收超599億元,毛利率為23.8%。可以說無論是營收規模還是毛利率,都位居行業前列。
據比亞迪公布的2024年首季報顯示。報告期內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1249.4億元,同比略微增長約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約11%至45.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為37.5億元,同比增幅為5.2%。值得注意的是,相較于去年第四季度1800億元左右營收規模及86.7億元的凈利潤,增速有所放緩。毛利率21.8%,同比增長4%。
比亞迪早在2008年便進入儲能領域,并較早進軍海外市場,目前公司的儲能電池和系統業務均位居頭部陣營。2023年12月,比亞迪為強化旗下儲能品牌,將深圳坪山弗迪電池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深圳比亞迪儲能有限公司。前不久還有消息顯示,比亞迪旗下子公司弗迪電池已與特斯拉達成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供貨協議,計劃于明年向特斯拉供應儲能電芯。
億緯鋰能今年首季度億緯鋰能實現營收93.2億元,同比下滑16.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6億元,同比下滑6.5%。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億緯鋰能儲能電池業務營收已反超動力電池。今年首季度,億緯鋰能儲能電池出貨量7GWh,同比增長113.1%;動力電池方面出貨量為6.45GWh,同比增長僅6%。銷售毛利率為17.6%,繼續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對比2023年全年數據來看,億緯鋰能儲能電池的營收占比正在不斷上升,從2023年上半年的30.8%上升至2023年全年的33.5%。與此相對應的是,億緯鋰能的動力電池營收占比持續下降,同期從52.7%下降至49.2%。雖然業績下滑,但對于國內外儲能市場的發展,億緯鋰能方面表示樂觀,預計今年全年將保持30%以上增速,出貨量規劃目標在50GWh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欣旺達此次雖未能進入TOP10榜單,卻贏得了營收、凈利潤雙增長。今年首季度欣旺達實現營業收入109.7億元,同比增長4.7%;實現凈利潤3.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93.4%。有欣旺達內部人士表示,今年首季度是公司歷史上最好的季度。雖然今年公司儲能業務具體營收未知,但去年欣旺達儲能業務收入達到11.1億元,同比大增144%。
與上述企業相比,專注于儲能電池領域的派能科技表現遜色很多。據其首季度報顯示,期內派能科技營收為3.96億元,同比下滑7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400萬元,同比下降99.1%;扣非后凈利潤為虧損842.8萬元。需要注意的是,派能科技近三個季度業績表現不佳。據其去年年報顯示,去年三季度、四季度分別虧損3831萬元、1.39億元。
然而幾家歡樂幾家愁,有超過8成的企業盈利,自然就有超過1成的企業虧損。根據孚能科技發布的2024年首季報顯示,期內公司實現營收29.2億元,同比下降21.7%;扣非后凈利潤為-1.8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6億元有所收窄。而根據孚能科技年報顯示,2023年孚能科技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凈虧損18.6億元,較2022年同期虧損幅度擴大。
瑞浦蘭鈞雖為公布2024年首季度報,但其2023年的表現也不佳。今年3月,在香港成功上市4個月后,頂著世界鎳王之子頭銜的瑞浦蘭鈞發布了首份年報。年報顯示,該集團去年實現收入137.5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6.1%。公司凈虧損激增至19.4億元人民幣,同比大減超過300%。毛利為2.93億元,相比2022年下降73%。虧損金額甚至已超過孚能科技。
業內人士認為,得益于儲能裝機量的快速增長,絕大多數儲能企業在今年首季度實現營收和凈利潤的增長。不過受到原材料價格下跌等因素影響,疊加產能過剩和價格戰因素,儲能企業產品量增價減成為明顯特征。不得不承認,行業在高速發展,但激烈的市場環境不足以讓所有企業美美與共,寡頭效應日益明顯,儲能之爭歸根到底還是關于行業寡頭的博弈。
綜合上述內容不難看出,當前儲能電池企業業績兩極分化嚴重,盈利狀況冰火兩重天。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品牌影響力、資金、產品品質、規模、成本、渠道等要素關乎儲能電池企業的生死成敗。而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去年排名前十涉及儲能的企業,年營收均在500億元以上,營收規模上占絕對優勢,也讓其他企業望塵莫及,想要突圍顯得比較艱難。
生存環境惡化倒閉技術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儲能電池的制造難度,曾毓群曾表示,儲能電池大家覺得會比動力電池好做很多,所以都在布局,儲能其實也不好做。1GWh大儲能項目需要150w顆電芯,再加上其他零部件,相當于大飛機,PPB級別故障率都不夠,包括一致性和安全性、長壽命都是非常重要的。劉金成也表示,儲能行業最終還需要回歸本質,努力提高技術和質量水平。
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儲能行業各家企業也是新產品、新技術層出不窮。今年4月比亞迪推出針對儲能的全新魔方系統MC Cube-T。消息顯示,該系統采用大容量長刀電池,首發CTS技術,將電芯直接集成到系統;支持單魔方任意組合、單系統任意容量,同時系統采用緊湊型設計,占地面積小,相比前代減少最高24.7%。擁有6.432MWh容量,已經開始交付。
而此前不久,陽光電源在北京發布大型儲能系統PowerTitan2.0,該產品也是全球首個10MWh交直流一體化全液冷儲能系統。該系統首創電池單元與PCS融于一柜,省去了PCS等設備占地及維護空間,百兆瓦時較傳統系統節省29%。同時該結構也可以保證產品在出廠前可完成預安裝以及預調試,免去現場PCS安裝、直流接線、通訊測試、充放電測試四大環節。
此外海辰儲能也發布系列液冷儲能系統預制艙。官方資料顯示,該系統采用海辰儲能自主研發制造的314Ah電力儲能專用電芯,循環壽命可達1.1萬次;20尺單艙電量從3.44MWh提升到5MWh;采用采用模塊化配置,可靈活組態,支持肩并肩排布設計,而且支持不同容量配儲方案,適配快速變化的項目需求;電芯一致性高且溫差≤3℃,能有效減緩電池衰減。
尤其重要的是,儲能行業激烈的市場競爭,正推動著行業加速進入大儲能時代。今年6月欣旺達動力重磅發布命名為“欣岳”的全新625Ah超大儲能電芯。該電芯容量625Ah,能量密度430Wh/L,比314Ah電芯提升8.8%+。此外單電芯精準兩度電,可助力20尺集裝箱能量提升至6.5MWh,比5MWh提升30%+。同時實現3至5年靈活零衰減,25年超長服務壽命。
瑞浦蘭鈞也正式發布“問頂”625Ah儲能電芯。該電芯基于刀片形態,采用疊片工藝,體積能量密度達到430Wh/L。為保證電芯安全性能,其采用創新的熱電分離技術,將熱失控排氣空間和電氣空間完全隔離,當出現單體電芯熱失控時,能有效避免向鄰近電芯蔓延,以保證整站安全。同時電芯采用2000V絕緣高壓設計,可有效降低儲能裝配初始成本及損耗。
與欣旺達同一天,楚能也發布625Ah全新儲能專用電芯,該電芯平衡安全、成本、能量密度及能量效率、一致性、循環壽命六個維度的綜合性能。將防爆閥與極耳進行物理隔離,實現熱電分離。通過優化疊片工藝,降低內阻,提升產品能量效率,0.5P能效高達96%,同時電芯的能量密度超過430Wh/L,相較上代產品提升8%以上,系統體積成組效率提升19%。
此外包括億緯鋰能、蜂巢能源、海辰儲能、天戈能源、南都電源等多家廠商正式官宣500+Ah儲能電芯產品,而海辰儲能甚至推出了1130Ah的電芯產品,在廠商高漲的熱情下,更大容量電芯的問世也只是時間問題。超大容量電芯的推出,不僅促進了儲能行業快速發展,同時企業通過大容量電芯打造差異化方案來提升核心競爭力,以應對儲能市場激烈的競爭。
而除了在產品和技術上下功夫,部分企業也將海外布局提上日程。回顧2023年,國內鋰電池企業出海速度加快,在全球儲能市場的滲透率正在快速提升。寧德時代、瑞浦蘭鈞、億緯鋰能、海辰儲能、鵬輝能源等2023年在海外簽約訂單數,最高可達幾十吉瓦時,成為相關儲能企業業績增長的重要推手,同時也拉動著國內企業在全球儲能市場的滲透率提升。
總而言之,當前儲能行業殘酷的市場競爭考驗著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表示,做儲能電池天生需要堅持長期主義,對于質量本身有很高要求,下游客戶會了解電池廠的口碑和歷史業績。電池廠在2023年已經出現分化,2024年將會是分水嶺;電池廠財務狀況也會成為客戶的重要考慮因素。采取低價策略很難撼動頭部企業,而且不可持續。
不過面對著頭部企業帶來的巨大壓力,儲能企業對于未來經營目標仍有著不同期望。劉金成就表示,2024年億緯鋰能的經營目標是精耕細作、顆粒歸倉。其中在儲能電池方面,努力在今年和明年把交付量排名進行提升,逐步提高Pack和系統的交付比例;瑞浦蘭鈞方面也表示,希望通過調整產品價格、提高生產效率等方式,能夠在2025年實現盈利的目標。
研究機構預計,2024年儲能新增規模將達到180GWh以上,市場前景可期。同時儲能產業正經歷的殘酷競爭與洗牌周期,具備技術引領、渠道和品牌,以及優質產能的企業將更有希望在市場中立足,而缺乏競爭力的則極有可能將被淘汰出局。對于儲能領域率先布局者的企業而言,不斷強化儲能電池技術、產品優勢,將是市場洗牌和激烈競爭中持續領先的根本。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