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極材料做為電池最核心的材料,其市場規模遠未飽和,且正極材料的技術仍處于不斷演變階段,還有巨大潛力挖掘。但是正極材料企業想要脫穎而出,不僅要有技術開發、產品更新能力,還要有產能保障;既要有穩定原材料供給,還要得到電池企業的認可。
得益于國家政策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大力扶持,近幾年來,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可謂是芝麻開花節節高,從而帶動著動力電池的市場體量迅速擴大。而這其中,決定著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壽命、安全性等關鍵參數的正極材料,其成本占到動力電池的四成。正極材料地位如此之高,得寵也是意料中事。
有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國內鋰電池正極材料的出貨量達到27.1萬噸,產值達531.5億元。
寧德時代巨資投向正極材料
由此看來,正極材料市場潛力的確可期。然而生活就像是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它會帶給你怎樣的驚喜。近日國內多家鋰電池產業鏈上市企業公布了2019年業績快報。簡單梳理后可以發現,以正極材料為“代表”的多位行業“大佬”成績不盡如人意,要么出現增速放緩,要么出現大幅度下滑。何故?
年報陸續發布 業績不及預期
春節過后,各家上市企業陸續公布2019年年報。單從正極材料企業來看,業績下滑者占據很大的比重。杉杉股份發布業績預告稱,預計2019年凈利為2.39億元到2.85億元,同比減少74%到79%。業績預減主要系上期公司拋售股票獲得收益8.17億元;其次報告期內正極材料價格下降導致業績同比下滑。
當升科技、容百科技、科恒股份等正極材料企業也陸續公布年報,業績均不及預期。當升科技年報稱去年公司營收22.84億元,同比下滑30.37%;凈利潤為-2.09億元,較上年同期由盈轉虧,同比降低166.11%。業績變動原因是正極材料價格大幅下降;虧損原因是大幅計提應收款壞賬準備和商譽減值。
容百科技在其年報中提到,去年實現營收41.9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7.98%;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為9482.48萬元,比上年同期減少55.46%。業績增長主要原因系受益于高鎳三元正極材料產品需求增加,公司NCM81產品的市占率提高。凈利潤下降原因是對部分客戶應收賬款計提了較大金額壞賬準備。
科恒股份也在其年報中提到,去年公司實現營收18.40億元,同比下降16.45%;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829.68萬元,同比下降28.4%。業績同比下降的原因是公司主要產品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受到前期原材料價格大幅下降影響,平均售價同比大幅下降,導致公司本期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大幅下降。
正極材料企業業績普遍下滑
除上述企業外,包括德方納米、格林美雖然實現了營收和利潤的雙重增長,但是增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德方納米年報顯示,去年實現營收10.54億元,同比微增0.0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854.81萬元,同比增0.44%。業績變動原因系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銷量增加,但售價下降,營收增幅有限。
格林美也提到,去年實現
隨著動力電池降本壓力不斷向上游傳導,降價幾乎成為上游原材料的必然選擇。由此受到波及的不僅僅是正極材料企業,以電解液為主營業務的天賜股份、多氟多;以鈷原料為主營業務的寒銳鈷業;以鋰原料為主營業務的天齊鋰業、贛鋒鋰業;以隔膜為主營業務的滄州明珠等,均陷入業績下滑的窘境。
供需格局生變 價格跌跌不休
可以說,上游原材料價格的走勢,與動力電池價格的變化息息相關。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發布的鋰離子電池組價格調研報告顯示,去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組的平均價格為156美元/千瓦時,同比下降13%;較2010年則大降87%。而這其中,中國市場鋰電池組的平均價格更低至147美元/千瓦時,為全球最低。
而據其預測,到2024年全球鋰離子電池累計需求量將超過2億千瓦時,價格也將降至100美元/千瓦時以下,而該價格是電動車與燃油車實現購置平價的臨界點。因此作為動力電池成本下降的重要途徑,上游原材料的價格出現下降,似乎也是順理成章之事。只不過在中國市場,政策調整加速了降價進程。
動力電池價格逐年下降
去年補貼標準在2018年的基礎上退坡50%以上,地方補貼也被取消,主機廠面臨著巨大降本壓力,同時也直接影響到新能源車的銷量。自去年7月起,新能源車銷量遭遇“五連降”,影響了新能源車全年銷量。數據顯示,2019年新能源車銷量為120.6萬輛,同比下降4%,也是近十年來首次同比下降。
新能源車銷量不及預期,進而影響到動力電池裝車量。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年我國動力電池裝車量共計62.2GWh,同比增長9.2%。其中三元電池裝車量40.5GWh,占總裝車量的65.2%,同比增長22.5%;磷酸鐵鋰電池裝車量20.2GWh,占總裝車量的32.5%,同比下降9.0%,因此相較前年增幅有限。
動力電池市場增長有限,對于正極材料的市場需求自然不旺。而另一方面,2018年及此前投資的正極材料項目在2019年開始集中投產,正極材料產能迅速擴大。譬如紅馬科技年產兩萬噸三元正極材料項目投產;寧德廈鎢四萬噸鎳鈷錳正極材料項目投產;湘潭電化年產兩萬噸錳酸鋰正極材料項目投產等。
而這也導致,一邊是動力電池市場需求緩慢增長,一邊是正極材料產能“大躍進”。數據顯示,去年國內鋰電正極材料出貨量40.4萬噸,同比增長32.5%。其中三元正極材料出貨量19.2萬噸,同比增長40.7%;磷酸鐵鋰出貨量8.8萬噸,同比增29.3%;鈷酸鋰出貨量6.6萬噸;錳酸鋰出貨量5.7萬噸。
電池級碳酸鋰均價下跌40%
除供需格局產生變化,碳酸鋰、氫氧化鋰等上游原材料隨著產能釋放以及終端需求帶動不足的原因,帶動鋰鹽價格持續下行(電池級碳酸鋰均價去年底已跌至5.1萬元/噸,較年初下降近40%;磷酸鐵鋰跌破5萬元關口,低至4.6萬元/噸),導致三元、鈷酸鋰、錳酸鋰及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市場價格下行。
多重因素影響 今年仍不樂觀
今年1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和動力電池裝機量同比下降過半。數據顯示,1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4.86萬輛,同比下降52.3%;搭載的動力電池裝機量2.32GWh,同比大降53.5%。可見補貼退坡的影響還在持續,新冠肺炎疫情又讓低迷的市場雪上加霜,今年動力電池行業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考驗。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動力電池企業復工率逐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復工并不代表復產。受審批難、人員到崗難、防疫物資保障難、產業上下游配套難、物流不暢等因素影響,很多動力電池企業雖已復工,但產能運轉狀態并不飽和。”中南大學教授李薦指出,大家全面復產、達產仍需時日。
補貼退坡疊加疫情影響,研究機構預計今年國內動力電池的銷量或將出現下滑,而這對于正極材料企業來說,顯然不是什么好事情。業內預測,今年國內正極材料領域供需格局難有較大的改觀,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價格也會持續下行。細分正極材料市場集中度將逐步提升,中小企業生存空間將被壓縮。
話說回來,國家對補貼政策調整,開始向扶強扶優轉變,這有利于淘汰落后產能,促進行業龍頭企業發展,這對于正極材料領域同樣適用。從產業鏈角度看,正極材料企業受到上下游雙重擠壓,議價能力有限;從盈利模式看,正極材料企業多采用加工費模式,未來利潤會逐步向賺取合理的加工費靠攏。
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對正極材料企業來說,成本控制的能力很重要。業內分析,能保障利潤的途徑主要有三個:“首先是領先于國內其他廠商實現進口替代階段;其次是進入優質大客戶的供應鏈并快速放量;最后是依托技術優勢,領先于國內其他廠商實現高壁壘高毛利的新興材料領域放量銷售。
正極材料市場份額逐步集中
不難看出,今年正極材料的發展將呈現出兩大趨勢。首先具備產品質量優勢及產能規模的正極材料企業將逐漸向頭部電池企業靠攏,加強對主流電池客戶的供應鏈布局。其次補貼退坡壓力持續,受終端降本壓力向上游傳導影響,電池行業成本壓力繼續轉嫁上游,導致上游正極材料的價格呈現下降趨勢。
然而從樂觀的角度來看,正極材料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