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12月13日,由動力電池網、尋材問料、新材料在線聯合主辦的“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峰會暨第五屆動力電池大會”在深圳·萬悅格蘭云天大酒店舉辦,北汽新能源副院長陳平作了《新發展趨勢下的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思考》的演講。
2018年12月13日,由動力電池網、尋材問料、新材料在線聯合主辦的“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峰會暨第五屆動力電池大會”在深圳·萬悅格蘭云天大酒店舉辦。
本次大會邀請到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寧德新能源材料科學家鄭建明、北汽集團新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陳平、長安新能源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楊波、萬向一二三股份公司電芯開發總監李凡群等30余位行業專家發表主題演講,吸引來自材料設備、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領域600余位行業專家和企業代表,精英齊聚,人才濟濟,共享動力電池行業饕餮盛宴。
北汽新能源副院長陳平作了《新發展趨勢下的新能源汽車的戰略思考》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北汽新能源副院長陳平:非常高興有機會和大家分享一些想法,簡單介紹一下我在北汽這邊的情況。我原來在北汽新能源,現在在北汽集團新技術研究院,我原來在國外日產,后來在長安和北汽工作。
陳平演講圖
我今天講三部分:第一部分講新能源汽車發展趨勢,這是從現在往后看的分析;第二部分講一下智能互聯汽車發展趨勢;第三部分介紹一下北汽的戰略布局。
首先,新能源汽車今后發展趨勢應該是什么樣的,我們就要看當前的形勢,我們國家在力推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增長迅猛,用戶對新能源汽車非常熟悉,已經不是陌生產品了,但是還有很多缺陷。在市場的反饋油價格高、續航里程短、充電不方便。這些關鍵的問題點是電動車發展的關鍵,包括使用成本、限行限購、便利性,可靠性、穩定性。我們國家新能源汽車更多是靠政策驅動,今后會有一些變化有雙積分變化、補貼變化、禁售燃油車出現,都會在政策上影響整個新能源汽車發展,我總結四個方面。
首先簡單講一下,在經濟性上來看,新能源汽車還是比燃油車在使用經濟性差,我認為在2020年,從全生命周期來看電動車相當于燃油車的經濟性會體現出來。在初期購買成本上,到2020年電動車應該比燃油車貴,但是從使用周期來看,假設保費周期是15萬公里,根據使用耗電、耗油成本來看,電動車使用優勢在成本上從2020年會有優勢。
在便利性上來看,其實就是充電設施,根據國家這幾年充電設施建設情況來看,現在發展還是很急速的。到2020年完成50萬個公共充電樁,在高速公路快充網絡完成全國主干線布局。比2017年完善很多,在這種情況下,電動車使用便利性會大大提高。
產品性能方面來看,最關注的還是續航里程,起碼到目前為止續航里程是大家最擔心的,這幾年逐步起步,達到400公里以上,A級BEV續航里程將至500公里,我們認為滿足90%用戶期望,在續航里程問題上將不會是一個對用戶的制約。隨著電池性能的提高,電池在高溫低溫適應性也會提高,充電時間也會加快。
從國家政策來看,2020年補貼就會退出,接下來是雙積分政策,雙積分要求逐年提高,這就要求所有傳統車廠都要按一定比例生產新能源汽車。這也是一種促進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的方式,對新能源汽車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總結來看,消費者調查顯示用戶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越來越高,今后還會提高,制約新能源汽車關鍵瓶頸是經濟性和使用便利性。從幾年發展來看,純電動車包括插電混合動力車比例在不斷提高,在關鍵性能包括成本等方面也有用戶對新能源汽車的預期。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體現,主要是在產品技術升級、成本下降,也就是剛才說到最關鍵的,在電動車本身,傳統新能源汽車三電技術,電池、電驅動、電控,還有電動車底盤技術、智能網聯技術都會是電動車領域發展重點技術。
首先最重要的是電池,我們一直在追求續航里程,就是電池能量密度,在不斷追求高能量密度電池的要求下,電池也在提高,比如我們認為2020年,普遍電池能量密度會達到300Wh/kg,會比較容易突破500km,電池壽命也是很關鍵的因素,循環會達到2000次以上。
我們認為在未來5-10年內還是三元鋰電體系為主,在5-10年會出現新材料電池,包括固態電池、空氣電池等等,會出現從實驗室走到產品上來。通過這種體系的轉變,使能量密度不斷提高,電動車續航里程也會不斷提高,能量密度提高意味著電池成本下降,實際上會是同步的進行。除了能量密度和壽命,最關鍵的安全性,必須要保證安全情況下不斷提高能量密度和壽命。
大會現場圖
三電說的驅動系統主要是電機控制器方面,我們要追求效率提高,功率密度高、更輕、控制自由度更高方向發展。
我們認為會在四方面實現進步,比如新技術上,碳化硅為代表的下一代,使電壓效率更高,包括逆變(音)充電、平臺化、標準化會體現出來、電氣接口、軟件接口、硬件接口都會實現標準化,車型可以適用不同廠家、不同系統。現在已經實現很多,我認為還會進一步集成。大家看到電機控制器集成,電機和減速器集成,冷卻系統通過油冷,目的是為了更輕,還有分布式驅動輪轂電機等等會逐步走到市場上,現在還很少,未來肯定是趨勢,這會使我們發揮更多電動車的優勢。
電控系統現在已經比較成熟,我們認為未來趨勢也是很明顯的,也有集成化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新技術給我們電動汽車需要全新的架構,需要適應更多控制數據。
另外還有一個趨勢是預控制器,構建整個控制網,另外對外接口越來越多,數據網越來越多,需要網絡安全性越來越高,都需要把控制網絡實現全新架構提升和開發。現在我們也在做這方面工作。
還有一些最基本的軟件架構,還有ISO26262功能安全的要求,在國外成為必然,中國現在逐步開始對應,還有控制系統的復雜以及深度集成要求我們控制更精確,要求整車抗電磁干擾能力更高。包括全新電動化底盤也會成為趨勢,電動化底盤之前一直想做,量已經起來了,有足夠錢投入做這個事。這是整個市場預測。
這塊說的是2023-2025新能源汽車市場驅動力將超越政策驅動,補貼不斷推動市場,到這個時候我們認為作為產品是有競爭力的。還有燃料電池現在說早一些,2025年會逐步實現大規模市場應用,示范運營都會出來,燃料電池成為熱點,有點像十年前電動車行業,不亞于未來大型企業,這是現在估值很高的企業。
智能網聯是一個明顯趨勢,這四個階段大家是不是都清楚,從輔助駕駛出發,逐步實現高度、完全自動駕駛,時間可能得15-20年,前兩個階段已經逐步實現,后面逐步追求自動駕駛。
影響它的關鍵因素有三個,政策法規很重要,政策法規對自動駕駛影響很大,很多不讓做實驗,應用時候交通規則沒有明確,除了自動駕駛道路和有人駕駛道路情況周邊的信號燈包括標識怎么樣規定,怎么樣改變,還有性能和成本,技術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提高,怎么樣驗證成熟,還有成本現在來看增加負擔不少。
從交通監管層面,數據安全管理都需要相應法規,有一個時間表會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包括地圖定位以及相應的通訊以及整個智慧交通系統,我們還需要各方力量共同推動。
成本如果達到有條件的自動駕駛,成本還是蠻高的,這塊隨著規模提高與技術逐步成熟,成本希望進一步下降。我們認為到現階段如果達到有條件自動駕駛和完全自動駕駛需要不少時間。
簡單介紹一下北汽戰略格局,北汽非常重視智能化和網聯化,我在的新技術院專門做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新技術的部門,公司整體格局因為2025戰略達成總目標,打造兩個世界級,實現三個引領,2025年北汽集團新能源汽車要實現“國內領先,世界一流”,打造兩個世界級以建設國家級新能源科創中心為契機,到2025年成為世界級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中心和世界級新能源汽車企業。
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達到150萬輛,技術引領,除了三電還有智能化、網聯化、輕量化。構建產品+服務+充電+運營實現新的綠色智能出行解決方案和新的商業模式。這是我們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或者智能網聯車領域總體目標。
我們打造五大平臺。全新純電動整車平臺,智能出行服務平臺、智能充電平臺、大數據應用平臺、無人駕駛技術平臺。這是今年3月1號科技部授權成立首個國家級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中心,這是依托北汽在做,后面還有一些企業在進來,像吉利和比亞迪都是我們的股東,構建9個核心研發中心。
這是全球7個海外研發中心,大部分建成,一兩個在建設中,充分利用各地優勢資源,給新能源汽車提供支撐,生產方面有1+1+I+P計劃,一個北京本部基地,還有常州、青島、昆明,I就是集團內部生產基地,原來做傳統車會做新能源車,另外合作企業,比如麥格納做的智能工廠規劃完成,年產量達到80萬輛以上。
這是一些推出車型一系列計劃,從大中小,后續會有更多平臺的車,從大到小。這是我們在智能網聯車整個詳細的技術規劃,我們叫海豚+,保護,以提升駕駛安全為前提,解放四肢,解放,優化駕乘體驗,滿足個性化使用場景。
海豚+戰略在2022年達到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目標。產品方面具備國內領先,世界一流智能駕駛和智能互聯功能,在企業方面成長為具有國際水平智能網聯科技創新中心與智能網聯科技企業,這里面四大戰略重點還有整車智能產品以及智能生態系統、智慧交通。
謝謝。
(文章根據現場速記內容整理,未經本人審核)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