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價殺跌之下,市場需要再平衡的不止供需關系,還有碳酸鋰和氫氧化鋰、國內和國外市場的巨大價格差。
Wind采集的上海有色現貨價格顯示,4月13日,電池級碳酸鋰均價為19.55萬元/噸,同期氫氧化鋰均價則為26.2萬元/噸,二者每噸價差接近7萬元。
進一步比對歷史數據可以看出,受到碳酸鋰跌速更快的影響,一季度以來上述價差持續擴大,由最初的2萬元一度擴大到4月上旬的9.75萬元,創下2017年有數據以來的六年新高。
同時,考慮到2017年以前鋰鹽價格基數較小,曾經常年保持10萬元以下運行,上述價差也是歷史最高點。
“4月之前由于國內價格率先下跌,海外價格滯后反應,海外整體鋰鹽價格要比國內每噸高8萬左右。但近期由于企業更換價格結算機制,錨定SMM價格去倒推出口價格,因此海內外價差逐漸修正。”上海有色鈷鋰事業部分析師馮棣生介紹稱。
如果將當前鋰鹽市場價格進行排序,則呈現出“國外價格>國內價格、氫氧化鋰>碳酸鋰”的格局,其價格差也遠超歷史水平。
那么,為何近期市場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價差?接下來各市場、品種之間的價差會否回歸?映射到上市公司層面,接下來披露的一季報中又會如何體現?
氫氧化鋰的生產工藝中,有一項就是用碳酸鋰苛化而成,所以常態市場環境下,氫氧化鋰價格要比碳酸鋰價格更高。
比如2018年至2020年末期間,氫氧化鋰溢價最高可以達到4萬元/噸。
然而,隨著2021年本輪新能源汽車景氣周期的開啟,國內磷酸鐵鋰電池需求量大增,也帶動了碳酸鋰價格的快速提升。到2021年末,碳酸鋰價格反而要比氫氧化鋰高出6萬元,此后價差逐步修復到持平左右。
結果,今年一季度需求端泥沙俱下,碳酸鋰加速下跌,氫氧化鋰再次轉為升水,近期逼近10萬元/噸的價差創歷史新高,為何后者價格會更為強勢?
SMM分析指出,氫氧化鋰廠家集中度更高,頭部企業出口份額占80%以上,大廠集中拋貨情況較少,其整體庫存水平也要低于碳酸鋰。
同時,海外氫氧化鋰供應較碳酸鋰更為緊張,海外碳酸鋰生產商除了向日韓銷售外,還有一定比例產品銷往國內市場,相當于國內碳酸鋰生產商互相之間競爭外,還要與低成本的海外鋰鹽廠競爭。
此外,成本、貿易層面也存在明顯差異。比如氫氧化鋰原料以鋰輝石為主,成本水平更高,碳酸鋰原料則囊括了鹽湖鹵水、鋰云母等低成本原料,所以氫氧化鋰廠家降價意愿也會低于碳酸鋰。
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氫氧化鋰較碳酸鋰的溢價達到了歷史峰值。然而,有機會就會有“套利者”的存在,不正常的巨大價差難以持續。
贛鋒鋰業近期接受機構調研時指出,部分友商會在這兩種產品價格差拉大的時候,用碳酸鋰苛化成氫氧化鋰,但短期影響只集中在散單市場,對兩個產品的價格整體影響有限。長期來看兩者價差可能會回歸正常。
“(采購碳酸鋰加工氫氧化鋰)有這類案例,但是整體增加不是很多,因為3月下旬以來終端需求仍然較弱,貿然生產氫氧化鋰的經營風險很大。”馮棣生表示,而從近期價格走勢來看,上述價差已經開始回歸,比如近幾日氫氧化鋰的跌幅要明顯大于碳酸鋰。
比較4月10日至13日數據也可以看出,期間碳酸鋰下跌1.15萬元/噸,而氫氧化鋰則下跌了2.95萬元/噸,二者價差由前期的9.75萬元降至6.65萬元附近。
不過,由于整個一季度碳酸鋰跌幅更為夸張,所以從當期季度均價上看,氫氧化鋰仍然明顯高于碳酸鋰。
根據上海有色數據統計可知,2023年一季度,碳酸鋰平均值為每噸40.28萬元,低于去年同期的42.2萬元,同期氫氧化鋰平均值為每噸44.25萬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7.68萬元。
相當于,一季度氫氧化鋰、碳酸鋰兩種鋰鹽不僅價差極為明顯,季度市場均價走勢也呈現出“一增一減”的特點。
國內氫氧化鋰產能,集中在贛鋒鋰業、天華新能、雅化集團等頭部企業,其中贛鋒鋰業合計超過12萬噸的鋰鹽總產能中有8.1萬噸為氫氧化鋰,天華新能則屬于“單押”氫氧化鋰,新建項目清一色是氫氧化鋰產能。
相比之下,江西鋰云母、青海鹽湖提鋰企業則是以碳酸鋰為主,另一龍頭天齊鋰業的奎納納一期2.4萬噸氫氧化鋰產能尚處產能爬坡階段。
那么,在上述鋰鹽產品價差創新高,氫氧化鋰價格表現更為強勢的背景下,氫氧化鋰產能占比較多鋰鹽廠一季度業績表現會更好?
這其中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受到行業景氣度變化的影響,今年一季度行業成本、價格、產銷量也發生了明顯改變,業績預測的難度較2022年大幅提升。
先說成本,上述主要氫氧化鋰生產商多為原料部分自給,或者是全部外采的企業,其成本端變化與進口鋰輝石關聯度高。
雖然一季度氫氧化鋰市場均價較去年同期提升了17%左右,但是受到2022年進口礦上漲的影響,其成本將大概率保持同步上漲,甚至可能會超過產品端的價格漲幅。
其次是產銷量,一季度頭部鋰鹽大廠生產相對穩定,而需求下降較為明顯,鋰鹽環節整體處于高位去庫存狀態,其整體銷量端表現較差,至少進一步增長的可能性較小。
“整體上看,客戶結構較為健康、穩定的企業,一季度產銷情況會相對樂觀,散單銷售占比較高的中小型企業則會受到顯著沖擊,就比如近期主動減產、停產的鋰鹽廠。”馮棣生指出。
再次是鋰鹽企業的實際出廠價,此前定期報告數據雖然與上述均價變動保持一致,但是由于今年國外、國內價差明顯,所以也面臨著一些新的變化和調整。
其中關鍵在于錨定哪個價格。比如雅化集團曾公開表示,“我們與下游客戶一般參考Fastmarket、S&P、Benchmark等第三方報價……”
但是,本周有業內人士反饋稱,由于國內鋰鹽價格更低,海外電芯企業正在謀求改變原有定價參考樣本,摒棄價格更高的Fastmarket等報價,轉為參考更具價格優勢的國內SMM等機構報價,并以此用來與國內氫氧化鋰企業談判,以壓低自身采購成本。
對此記者向部分頭部鋰鹽企業核實上述消息,但是卻未能獲得較為明確的答復。
同時,由于國內氫氧化鋰企業具備長單銷售占比較高的特點,若上述人士反饋情況準確,也意味著相關企業接下來的價格優勢將逐步消失。
當然,以上預期尚待接下來披露的一季報進行驗證,而考慮行業景氣度下降、單位利潤減少的影響,屆時行業內部的盈利能力很可能出現加速分化。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