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向新能源汽車時代轉變的過程中,新造車勢力不斷激增。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新造車企業已突破60家,并仍在不斷增多。

日前,在工信部發布的第11批新能源推廣應用目錄中,長江汽車赫然在列。目前,15家獲得發改委頒發生產資質的企業中,通過工信部批準的企業已從原來的4家增加到了5家。同日,威馬汽車再獲融資,至此共融超120億元,本月新車將亮相。此外,蔚來汽車ES8也將于本月上市。新造車勢力,正以破竹之勢組團殺入汽車市場。
近年來,在向新能源汽車時代轉變的過程中,新造車勢力不斷激增。有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新造車企業已突破60家,并仍在不斷增多。
雖然目前新老造車勢力的對撞尚不明朗,但可以看到的是,處于百年難遇的行業大變革時期,汽車制造所涉及的領域將更為復雜與多元化。在這個領域,一場曠日持久的新老勢力“圍剿”與“反圍剿”正在展開。
新老勢力對抗 各顯奇招
電氣化、自動化和互聯化作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在過去幾年吸引了大量傳統車企和零部件廠商積極布局,迎接未來新趨勢,同時也催生了一批新興造車公司。那么,新造車勢力如何與擁有幾十甚至上百年造車經驗的傳統車企競爭?傳統車企又如何應對新造車勢力的沖擊?
不可否認,在智能化、電氣化以及自動駕駛等風口來臨之際,這些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新造車企業面臨的最大“麻煩”,還是來自那些在他們看來有些守舊、受制于體制而缺乏快速“掉頭”能力的傳統車企。
對于傳統車企來說,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壓力也不小,但他們不懼怕新造車企業。“之前,產品沒實現量產時,有關產品的一切只能靠猜,我們的壓力比較大。現在,產品實現量產,我們總算吃了一顆‘定心丸’。”一位自主品牌車企的內部人士表示。
“如果非得找出這些新造車企業的一點優勢,那么我認為他們的優勢只有專注。對他們來說,目標很明確,造的就是新能源汽車。而傳統車企,雖然也在加快轉身,但至少在未來10年內,他們還是要繼續在傳統燃油車上繼續投入,新能源汽車不會是他們惟一的方向。”一位業內人士說。
面對傳統車企的挑戰,新造車勢力也有其應對之策。與傳統車企相比,這些新造車勢力采取了一種完全不同的“造車”思維和“商業化”玩法,對產品研發、生產制造、營銷方式等進行創新,以探索中國汽車產業的新方向和新可能,為中國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實現“彎道超車”提供新的路徑。
“造車新勢力所造的車必須非常好,這是基礎。此外,圍繞車的使用,以及展開的服務也十分關鍵。不只是車本身需具備智能功能,還要促進車人、車車互聯,把所有的服務組織起來,圍繞著車主而存在。” 蔚來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秦力洪認為,新造車勢力要在競爭中生存并獲勝的關鍵,是如何用更成熟的技術、更好的性價比,來切實解決消費者的需求,打中消費者的痛點。同時,除了好的產品,新造車企業還要在商業模式上有所創新,靈活性與差異化也是新造車企業的一大優勢。
對此,威馬汽車董事長兼CEO沈暉表示,基本上,我們這類企業在歐美是沒辦法生存的。在中國市場有三類汽車企業:跨國企業、國企和民企。對我們威脅最大的是民企,經過這么多年的積累,他們該犯的錯都犯了,都很牛。傳統車企積累得越多,反而可能是包袱,或是限制。在此情況下,我們只要下足功夫,愿意在團隊、資金、技術投入等方面形成差異化,是可以慢慢發展并生存下來的。
未來須打持久戰 見招拆招
隨著市場形勢逐漸發生變化,新造車企業面臨的內部與外部競爭越發激烈。對于這些新造車企業來說,除了須盡快彌補與傳統車企之間的差距,提升產品力將是新造車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核心任務。在產品量產之后,實力比拼還將持續到營銷、服務、品牌建設等后續環節。
蔚來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李斌表示:“當量產車真正推出以后,企業需要具有很強的抗風險能力。”
在所有新造車企業各自加緊完善自身的同時,也有觀點認為,新造車企業應該抱團尋求發展契機。奇點汽車創始人兼CEO沈海寅認為,如果新造車企業能在采購、研發等方面組成聯盟,那么各家的競爭就在于企業對用戶、商業模式、運營的理解。新造車企業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用戶體驗、提升核心競爭力上,這也有利于行業的發展。
太行汽車創始人、董事長祁國俊表示,企業具有團隊、技術、產品優勢,但缺乏金融、流通、營銷領域的優勢。如果新造車企業能夠強強聯合,實現合作共贏,相對來說能夠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
就目前情況來看,新造車企業建立聯盟并不容易。但傳統車企與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研發的案例卻越來越多。傳統車企進一步完善智能汽車、新能源汽車板塊,其對新造車企業形成的壓力就更大。那么,對于這些初入汽車行業的新造車企業來說,抱團取暖應對壓力的需求就更加緊迫。
有業內專家表示,近兩年,無數新汽車品牌的出現出人意料。中國汽車市場體量龐大,電氣化、智能化的發展趨勢也吸引了更多資本進入。雖然市場需求催生了這些新造車企業,但并不代表他們就都能站穩腳跟。未來,新造車企業與傳統車企將“短兵相接”,雙方的比拼也將是全方位的競爭,誰在產品定位、技術開發、營銷策略,品質提升更勝一籌,誰更能貼近消費者的需求,誰才能成功。而對于目前就已經處于劣勢的新造車企業而言,其造車之路任重道遠。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