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車項目落戶即墨生產電動卡車;吉利商用車成立合資公司,搶占新能源物流車市場;銀隆150億元進駐洛陽,打造新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申龍客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落戶南寧;開沃汽車擬投資100億元在陜西建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博能年產2萬輛新能源商用車項目正式開工……
今年我國新能源商用車市場表現強勁,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我國新能源商用車的銷量為1.7萬輛,其中,純電動商用車1.6萬輛。根據工信部日前發布的第九批《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顯示,入選的車型251款,其中純電動產品235款,在目錄中占很大比例。
而近段時間,已有不少于七八家車企投巨資布局新能源商用車領域。一汽解放新能源商用車項目落戶即墨生產電動卡車;吉利商用車成立合資公司,搶占新能源物流車市場;銀隆150億元進駐洛陽,打造新能源商用車生產基地;申龍客車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落戶南寧;開沃汽車擬投資100億元在陜西建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博能年產2萬輛新能源商用車項目正式開工……在產銷量持續上升的同時,車企頻頻涉足,新能源商用車領域又一輪投資熱席卷而來。那么,這種現象反映出的是市場的正常需求,還是蹭熱度、吸引眼球?
看好方
政策扶持 未來發展趨勢 有市場需求
政策支持提供有力保障
“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有巨大的前景和空間,新能源汽車是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和重點。”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尤其是在節能減排的壓力下,新能源商用車更是發揮重要作用。他表示,目前全國多個城市已連續出臺鼓勵新能源商用車發展的政策,包括充電樁的建設、路權路政的放開以及新能源商用車低廉的運營成本等特點,都為新能源商用車的持續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崔東樹認為,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廣與傳統物流轉型升級的需要,新能源商用車走向上風口,市場前景廣闊。
新能源物流車厚積薄發
今年以來,工信部已累計發布9批推薦車型目錄,共包括199家企業的2789款車型。國內13個省份、21個城市相繼出臺新能源物流車扶持政策。
“國家出臺電商物流發展鼓勵政策,發展中小城市物流、農村電商物流,就涉及到物流配送的運輸車輛,這也將是商用車細分市場的一個增長點。隨著電商的發展,龐大的農村市場被激發,不論是用于干線運輸的牽引車,還是承接鄉鎮配送的輕卡、輕客及微客,都有剛性需求。
不久前,福田汽車2萬輛新能源物流車宣布投運移聯網信集團,為解決農村電商“最后一公里”提供配送車輛。
業內人表示,新能源物流車符合綠色物流發展的趨勢,也符合當下國家推廣新能源的戰略方向。他們在發展綠色、高效、低成本新能源物流配送的同時,在廣大農村實施農村電商免費擺渡車,為農村人口出行提供便捷服務。
新能源專用車受青睞
上汽躍進純電動事業部相關負責人也表示,今年的新能源市場會更為成熟,尤其在新能源物流車和專用車方面將有很好的表現。
工信部公布的第九批新能源推薦車型目錄中,純電動專用車就有110款,今年1~9月累計825款,同比增長94.6%。
商用車行業專家楊再舜也認為,包括城市環衛車、垃圾車、灑水車等細分車型在內的新能源專用車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春天。在環保壓力和專用車市場的特殊化需求下,新能源專用車越來越受地方政府的青睞,現在很多城市的專用車輛都是純電動的,市場份額也是越來越高。
觀望方
補貼下滑 受限3萬公里
與上述樂觀、支持的看法有些不同的是,有些企業及專家對新能源商用車持觀望態度。
擔心新能源客車拖后腿
“對于今年新能源客車來說,補貼的下滑以及受累于3萬公里和補貼清算等影響,今年的客車下滑幅度很大。”客車行業專家任詩發表示,今年客車市場的產銷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新能源客車銷量下滑造成的。
中通客車品牌文化部部長李篤生也認為,經過三四年的高速增長,2017年市場需要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需要有一個沉淀期。隨著補貼政策的退坡,市場對新能源客車的熱度也會削弱,客車行業將會趨向理性,大幅增長的現象將難再出現。
有專家分析,從去年年底銷售透支、市場飽和度提高、補貼退坡、3萬公里影響企業現金流等因素成為新能源客車推廣障礙。
“3萬公里行駛里程”影響最大
目前,影響新能源商用車銷量的主要因素還是政策,其中一年累計達到3萬公里行駛里程才能領取補貼的要求產生影響最大。
一位新能源商用車企業人士透露,受此政策影響,該公司的新能源物流車已停產。他表示,因為通常物流車可能兩三年才行駛3萬公里,雖然政策是按照銷售年份的補貼金額進行補貼,但兩三年內可能發生的變數較多,如售出車輛如果被多次轉手,就很難對里程數進行監測和追蹤。
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相關負責人也認為,“3萬公里”政策對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確實有影響,如果車積壓太多,生產企業的成本壓力會增大。他建議,可以考慮不同功能用途的車型予以分段比例補貼,如校車、座位客車等低行駛里程的新能源客車,行程沒有達到1萬公里不發放補貼,城市公交沒有達到1.5萬公里不發放補貼,不同功能和用途的車型年度達標后(1萬公里、1.5萬公里)發放企業該車型運營盈虧水平的補貼額度,后續累計行駛里程越高,按比例分配發放剩余補貼。另外,可以每年發放2次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企業回籠資金。
還得真正回歸技術
北京市上月發布的《新能源商用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備案管理細則》(以下簡稱《細則》)規定,首款新能源商用車產品要取得新車公告滿3年(含)以上,客車企業首款新能源商用車產品要取得公告5年(含)以上。《細則》體現了北京市對新能源汽車商用車推廣的嚴格要求,提高了入門門檻。
一位不愿具名的行業專家認為,《細則》的規定,有利于公務采購用車。據政府采購數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公務采購的車型有40%集中在公交車、環衛車、專用車等類別,其中,新能源車的采購比例占到80%。現在,北京率先提高了新能源商用車的銷售門檻,對政府用戶來說能買的放心、用的放心。
他介紹,由于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機會眾多,許多企業一哄而上生產電動商用車。并非所有企業都做好了充足準備,一些企業沒有對電動商用車的結構進行深入研究,僅是把發動機換成電機而已。如果只追求“量”的突破而忽視“質”的變革,這樣對新能源商用車的發展毫無幫助。
他認為,在新能源方面,我國還有技術短板,比如電池、電機、電控(三電系統)上還有很多不足,一定要杜絕一些傳統商用車企業在沒有技術儲備、沒有研發團隊、沒有詳細規劃的前提下一哄而上,應真正回歸技術,要真正消化和吸收新能源的勝利果實。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