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歐洲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中國車企若能把握住歐洲本土車企的“新能源空窗期”,率先打造“硬核”產品,形成差異化優勢,未來市場表現尚可期待。
核心觀點:
1、得益于其“高強度”的激勵政策,2020上半年歐洲新能源汽車銷量逆勢而上;
2、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激烈,但與歐洲本土車企相比,依托較為成熟的新能源產業鏈,中國車企擁有較大優勢;
3、造車新勢力探索“出海之路”值得夸贊,但作為新晉品牌,想得到更多歐洲消費者的認可,過硬的產品實力、精準的車型定位、適宜的銷售策略缺一不可。
忠誠履職擔當,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決維護政治社會安全穩定 。
“歐洲新能源市場主流車企的訂單已經排到了年底,這對國內車企來說是一個藍海。”愛馳汽車聯合創始人兼總裁付強表示。
9月23日,愛馳汽車第二批出口歐盟200輛歐版U5也正式下線并啟運歐洲,開啟規模化布局歐洲市場的腳步。愛馳U5于今年3月在斯圖加特正式發售,業內人士曾解讀其表明了愛馳進軍海外市場的決心。另外,首批500臺定制歐版U5已于今年5月發往法國科西嘉島,投入當地的出行租賃服務。
僅一天之后,小鵬汽車也宣布在歐洲市場獲得的第一批訂單正式發運出口,共計100臺小鵬G3i將率先發售到挪威。據介紹,本批次新車已經全部完成預定,預計將在11月正式靠岸交付。
今年8月,蔚來也曾宣布:最快于2021年下半年進入歐洲市場。蔚來創始人兼董事長李斌對此表示,“我們希望明年下半年進入一些更歡迎電動汽車的國家。”而今年成都車展,李斌曾在接受采訪時明確,海外方向為“歐洲、美國”。
造車新勢力齊刷刷的將目光轉向歐洲市場,那么歐洲國家是否真像李斌所說,是“更歡迎電動汽車的國家”呢?
逆勢而上
歐洲已經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重要市場。
據ev-volumes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全球車市受到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情況下,歐洲新能源車累計銷量達41.4萬輛,同比上漲57%,歐洲汽車市場整體同比下跌37%;而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8.5萬輛,同比下跌42%,中國汽車市場整體下跌20%。
制圖人/億歐汽車分析師 賈國琛
歐洲能逆勢而上,得益于其“高強度”的新能源汽車激勵政策。據國盛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歐盟28個國家中有24個國家已出臺新能源汽車激勵政策。其中12個國家采用補貼和稅收優惠雙重激勵政策,其他國家則給予稅收減免。主要國家補貼5000-6000歐,強度強于中國。
另外,從今年6月和7月開始,已有六個歐洲國家推出了額外的綠色復蘇激勵措施,以促進新能源汽車銷量。而標致雪鐵龍(PSA)集團CEO唐唯實 (CarlosTavares)曾在電話會議中感嘆,“當市場取消補貼時,電動車需求就會崩潰。”
億歐汽車認為,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走過了一段“跑步前進”的增長期,逐漸進入平穩過渡期。而歐洲市場在政策激勵下,步入了高速增長時期,因此相應的受眾需求也正在被快速激發,但新能源汽車想在歐洲市場站穩腳跟,道阻且長。
歐洲市場表現出的強勁勢頭,也讓各路新能源車企躍躍欲試。
“高手”如云
2019年9月,在法蘭克福車展上,寧德時代歐洲區總裁馬蒂亞斯表示,“今年IAA車展的三大主題是:電動化、電動化、電動化。整個行業都在談論從內燃機汽車到電動汽車的轉變,寧德時代已經和多家歐洲車企達成深度合作關系。”
2019年5月,戴姆勒推出了“雄心2039”計劃(Ambition2039),要求2030年要讓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或純電動汽車占到其總銷量的50%以上。并將在2019-2039年的20年內,打造一個實現“碳中和”的產品陣營。戴姆勒高層表示:“作為一家由工程師創建的公司,我們相信新技術也可以幫我們構建更美好的未來,那就是可持續性環保出行。”
今年3月,大眾汽車發布了首款全球量產純電動車ID.4。據悉,大眾今年將在全球范圍內推出包括大眾ID.3、保時捷Taycan、高爾夫EV等在內的8款新能源汽車。
除了歐洲本土車企在力推電動化轉型外,特斯拉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也于去年11月在德國首都柏林宣布,特斯拉柏林超級工廠選址在柏林-勃蘭登堡地區,并在年初為歐洲第一家超級工廠定下“小目標”:年產50萬輛車。據悉,柏林工廠將生產Model3和ModelY,后續還將投產今后推出的更多車型。
制圖人/億歐汽車分析師 賈國琛
目前特斯拉Model 3的銷量在全球新能源汽車領域領先優勢明顯,比第二名的雷諾佐伊(RenaultZoe)多了近10萬輛。未來,隨著柏林超級工廠的建成投產,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增長也勢必會“快馬加鞭”。
中國車企的優勢在哪兒?
電動化轉型普遍早于歐洲本土車企。當歐洲人還在沉迷于生物柴油的時候,以吉利為代表的中國車企們大都已上市了新能源車型,而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奇瑞等企業投入新能源更早,并在中國新能源的不同細分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以蔚來、小鵬、威馬為首的造車新勢力們,大多在2014-2015年成立,目前也都實現了新車型交付。
制圖人/億歐汽車分析師 賈國琛
但在汽車出口上,中國車企較為落后。2019年,中國車企TOP10出口量為86.7萬輛,占出口總量的84.6%,汽車出口市場被幾大頭部車企牢牢握住;中國汽車出口量占總產量的4%,而2018年,德國、韓國、日本,占比分別為78%、61%和48%,中國仍有巨大差距。
李斌曾評價中國車企出海,“這幾年不少中國汽車企業出海做得不錯,但是還沒有進到歐洲、美國,還是在一些非主流市場和區域。”
億歐汽車認為,出海“高手”如云的歐洲,中國車企在新能源產業鏈成熟度和成本上具備一定的先行優勢。不過,歐洲市場雖然“歡迎電動車”,但其環境競爭激烈,并非“友好”,中國車企想在歐洲市場拿下一定的份額,過硬的產品實力、精準的車型定位、適宜的銷售策略缺一不可。
“全球化”是所有中國車企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作為造車新勢力的愛馳、小鵬、蔚來也都在積極探索“出海之路”。但新晉品牌想要獲得歐洲消費者的認可,新勢力們也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面對歐洲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中國車企若能把握住歐洲本土車企的“新能源空窗期”,率先打造“硬核”產品,形成差異化優勢,未來市場表現尚可期待。
轉載請注明出處。
1.本站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2.本站的原創文章,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3.作者投稿可能會經我們編輯修改或補充。


熱點推薦
精選導讀


關注我們